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如何洞察健康?
2021-01-07

中医药文化

中医中药历万年,

用心钻研名作传。

努力学习中医药,

保护瑰宝重于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看面色判断身体状态。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面部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称为五色主病。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青色

面部青色明显,多认为与寒证、痛证、气滞、血瘀和惊风有关。当患者面色发青,伴有畏寒肢冷等症状时,这是人体感受寒邪,血行不畅,出现瘀血,瘀色外露于面所致;当患者面色发青,伴有情志不舒,两侧胁肋胀痛,这是由于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所致;当患者面色青灰,伴有口唇青紫,心胸闷痛,这多属于心绞痛,多因瘀血内阻,痹阻心脉,心脉不通而成;当小儿出现眉间、鼻柱、嘴唇周围颜色发青,同时伴有高热,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赤色

面部出现赤色,一般认为与热证有关,不过这种热有虚实之分。当出现满面通红,伴随有高热、口渴、大汗等症状时,多为实热证;当出现两颧潮红,伴有手脚心热,夜间睡眠时出汗,心情烦躁多为阴虚内热。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黄色

亚洲人肤色普遍较欧美人士偏黄,但面色过黄,且不明润多与脾虚有湿相关。若患者面色黄,脸色发枯,没有光泽,身体消瘦,这属于“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若患者面色黄,而人体虚胖,这属于“黄胖”,多为脾气亏虚,湿邪内停所致;如果患者出现“三黄”即目黄、身黄、小便黄,这是“黄疸”的表现,其中黄色鲜明如同橘子皮的颜色称为“阳黄”,多为湿热内蕴的表现;黄色晦暗如同烟熏色的称为“阴黄”,多属寒湿内困。

白色

面色发白多与身体虚弱,大失血或受严寒侵袭有关。若面色淡白无华,这属于气血亏虚;若面色苍白,伴有身体剧烈疼痛,此为实寒证。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黑色

面色发黑,使人首先想到的是肾虚,因“肾主水”,水色上泛至面部,则显色黑;再者与血瘀有关,血液运行受阻,长久聚在某处,显于面部则晦暗。此外还与寒凝有关,因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闭阻经脉,血液运行不畅,同样显于面部也呈黑色。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如何洞察健康?

中医药文化

中医中药历万年,

用心钻研名作传。

努力学习中医药,

保护瑰宝重于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看面色判断身体状态。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面部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称为五色主病。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青色

面部青色明显,多认为与寒证、痛证、气滞、血瘀和惊风有关。当患者面色发青,伴有畏寒肢冷等症状时,这是人体感受寒邪,血行不畅,出现瘀血,瘀色外露于面所致;当患者面色发青,伴有情志不舒,两侧胁肋胀痛,这是由于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所致;当患者面色青灰,伴有口唇青紫,心胸闷痛,这多属于心绞痛,多因瘀血内阻,痹阻心脉,心脉不通而成;当小儿出现眉间、鼻柱、嘴唇周围颜色发青,同时伴有高热,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赤色

面部出现赤色,一般认为与热证有关,不过这种热有虚实之分。当出现满面通红,伴随有高热、口渴、大汗等症状时,多为实热证;当出现两颧潮红,伴有手脚心热,夜间睡眠时出汗,心情烦躁多为阴虚内热。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黄色

亚洲人肤色普遍较欧美人士偏黄,但面色过黄,且不明润多与脾虚有湿相关。若患者面色黄,脸色发枯,没有光泽,身体消瘦,这属于“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若患者面色黄,而人体虚胖,这属于“黄胖”,多为脾气亏虚,湿邪内停所致;如果患者出现“三黄”即目黄、身黄、小便黄,这是“黄疸”的表现,其中黄色鲜明如同橘子皮的颜色称为“阳黄”,多为湿热内蕴的表现;黄色晦暗如同烟熏色的称为“阴黄”,多属寒湿内困。

白色

面色发白多与身体虚弱,大失血或受严寒侵袭有关。若面色淡白无华,这属于气血亏虚;若面色苍白,伴有身体剧烈疼痛,此为实寒证。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黑色

面色发黑,使人首先想到的是肾虚,因“肾主水”,水色上泛至面部,则显色黑;再者与血瘀有关,血液运行受阻,长久聚在某处,显于面部则晦暗。此外还与寒凝有关,因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闭阻经脉,血液运行不畅,同样显于面部也呈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