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5月12日都这么不平凡!
2021-05-12

历史大讲坛天公恶作剧,

翻手变炎凉。

大地抖韵律,

懵懂向唐山。

历史上的今天

1931年5月12日,张国焘主持鄂豫皖中央分局。

1949年5月12日,解放军发动上海战役。

1951年5月12日,世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陕西华县发生8.0级地震;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民国九年,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全国25个省(区、市)有明显震感。数百年前,既没有专业的地震监测部门,更没有先进的监测仪器,那么,古代地震的震级是如何判定的?中国古代观测地震的时期大致概括为初期,发展期,稳定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采取的措施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所联系,有所继承的。


一、初期: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据史书《五行志》记载,公元92年以后,几乎连年发生地震,地震地区大至数十郡,地裂地陷,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鉴于地震的频繁,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候风有候气的意思,古人以为地震是由地气所吊起的,因而以此为名。当时朝中大臣并不相信地动仪的准确度,然而后来陇西发生的地震还验证了地动仪的科学性。目前关于地动仪的复原探究有很多,但是学界尚无统一意见,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

张衡与候风地动仪

张衡与候风地动仪

二、发展期:史书记载临震前兆

从最开始的古籍记载“某某时某某处有地震”,到后来古人逐渐意识到某些征兆可能和地震相关。虽然古人已经意识到征兆和地震有关,代表了古人对于地震的认识上了新一个台阶,但是这种认识一直发展缓慢,停留在总结阶段,未能投入到科技运用当中。

1、地声和地光:地声、地光是非常重要的临震前兆现象。我国史书对很多地震都有震前声音情况的记述。如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魏书·灵征志》)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十八,秦州地震。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旧唐书·五行志》)。

2、地下水异常:强烈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位往往发生异常变化,例如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山东郑城发生8.5级大震,好几个地方出现了河水突然干涸的记载:山东寿光“未震之前一日,耳中闻河水汹汹之声。遣子探试,亦无所见,或云先一日弥丹诸河水忽涸。”(民国《寿光县志》引《青社遗闻》)。江苏赣榆“先是苦雨几一月,是日城南渠一暑之间,暴涨忽涸,见者异之。”(康熙《海州志》引倪长犀《地震记》)。

地下水异常

3、动物异常:地震前,许多动物出现异常反应。对动物这种震前异常反应,我国历史上从唐代开始便有记载,如《开元占经·地镜》中说道“鼠聚朝廷市衙中而呜,地方屠裂。”在地震地裂之前出现了老鼠成群呜叫的现象。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1666年二月十四日)夜河南邓县、内乡“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顺治《邓州志》)。

动物异常

三、稳定期:晚清设置地震观测机构

我国的史料长期以来注重对地震的记录,后期也注意到了可以运用征兆来预测地震。然而观测地震一直并未正式被纳入机构,所以地震观测一直没有系统化和体系化,后期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中国现代地震学,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建立观象台并进行地震观测开始的。

徐家汇观象台

徐家汇观象台

日本侵略台湾后,于1897年在台南、台中、台东等8个地方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1904年法国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建立中国大陆上第一个地震台。1904 ~ 1908年俄国与日本在大连、营口等5地建立地震台。1909年德国在青岛建立地震台。地震台的设立对中国后来地震局的设立亦有借鉴作用。

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

2008年5月20日晚,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包专机向灾区捐赠药品,并连夜赶往成都三六三医院看望地震受伤同胞。

为什么历史上的5月12日都这么不平凡!

历史大讲坛天公恶作剧,

翻手变炎凉。

大地抖韵律,

懵懂向唐山。

历史上的今天

1931年5月12日,张国焘主持鄂豫皖中央分局。

1949年5月12日,解放军发动上海战役。

1951年5月12日,世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陕西华县发生8.0级地震;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民国九年,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全国25个省(区、市)有明显震感。数百年前,既没有专业的地震监测部门,更没有先进的监测仪器,那么,古代地震的震级是如何判定的?中国古代观测地震的时期大致概括为初期,发展期,稳定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采取的措施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所联系,有所继承的。


一、初期: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据史书《五行志》记载,公元92年以后,几乎连年发生地震,地震地区大至数十郡,地裂地陷,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鉴于地震的频繁,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候风有候气的意思,古人以为地震是由地气所吊起的,因而以此为名。当时朝中大臣并不相信地动仪的准确度,然而后来陇西发生的地震还验证了地动仪的科学性。目前关于地动仪的复原探究有很多,但是学界尚无统一意见,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

张衡与候风地动仪

张衡与候风地动仪

二、发展期:史书记载临震前兆

从最开始的古籍记载“某某时某某处有地震”,到后来古人逐渐意识到某些征兆可能和地震相关。虽然古人已经意识到征兆和地震有关,代表了古人对于地震的认识上了新一个台阶,但是这种认识一直发展缓慢,停留在总结阶段,未能投入到科技运用当中。

1、地声和地光:地声、地光是非常重要的临震前兆现象。我国史书对很多地震都有震前声音情况的记述。如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魏书·灵征志》)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十八,秦州地震。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旧唐书·五行志》)。

2、地下水异常:强烈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位往往发生异常变化,例如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山东郑城发生8.5级大震,好几个地方出现了河水突然干涸的记载:山东寿光“未震之前一日,耳中闻河水汹汹之声。遣子探试,亦无所见,或云先一日弥丹诸河水忽涸。”(民国《寿光县志》引《青社遗闻》)。江苏赣榆“先是苦雨几一月,是日城南渠一暑之间,暴涨忽涸,见者异之。”(康熙《海州志》引倪长犀《地震记》)。

地下水异常

3、动物异常:地震前,许多动物出现异常反应。对动物这种震前异常反应,我国历史上从唐代开始便有记载,如《开元占经·地镜》中说道“鼠聚朝廷市衙中而呜,地方屠裂。”在地震地裂之前出现了老鼠成群呜叫的现象。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1666年二月十四日)夜河南邓县、内乡“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顺治《邓州志》)。

动物异常

三、稳定期:晚清设置地震观测机构

我国的史料长期以来注重对地震的记录,后期也注意到了可以运用征兆来预测地震。然而观测地震一直并未正式被纳入机构,所以地震观测一直没有系统化和体系化,后期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中国现代地震学,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建立观象台并进行地震观测开始的。

徐家汇观象台

徐家汇观象台

日本侵略台湾后,于1897年在台南、台中、台东等8个地方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1904年法国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建立中国大陆上第一个地震台。1904 ~ 1908年俄国与日本在大连、营口等5地建立地震台。1909年德国在青岛建立地震台。地震台的设立对中国后来地震局的设立亦有借鉴作用。

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

2008年5月20日晚,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包专机向灾区捐赠药品,并连夜赶往成都三六三医院看望地震受伤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