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暖气与空调,看古人如何保暖?
2021-10-20

历史大讲坛

层冰积雪柳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飞絮飞花何处是,

晨起开门雪满山。

历史上的今天

1917年10月20日,国内第一家自建百货大楼开始营业。

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创刊。

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1992年10月20日,甘肃建成世界最长引水隧道。

1994年10月20日,广深准高速铁路试车成功。


说到保暖,现代人有许多保暖的方式: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地暖等。虽然我们因时代的发展而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还会在冬天瑟瑟发抖。那在经济和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的古代,古人们又是如何在寒风呼啸的冬天取暖的呢?

保暖,取暖

一、住所御寒

1、太阳取暖:很早以前,人们发现光照可以取暖之后,盖房子的时候都会让房屋的门口朝向南方,这样可以让阳光直射到屋内。

2、秦宫“火墙”:火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如一个大型的壁炉。

3、汉代“椒房”:汉代宫殿以花椒取暖,皇宫中有专门温室殿,墙壁上涂着花椒和泥土。李善引在其著作《三辅黄图》中写道:“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4、火坑取暖:普通的百姓会在家里置一些简易的火坑。间宫林藏的《东鞑纪行》中“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正是描绘了这种火坑。

5、花式炭火:考古学家发现,古人一开始有用火塘,挖个坑,丢点炭取暖的遗迹。到了先秦,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便有了使用青铜器具装炭火取暖的记录,叫做燎炉。燎炉再缩小一下,就成为了另一件取暖神器——手炉。是类似于“暖宝宝”的功能。还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的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把熏炉称为“别春炉”。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做成一个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二、衣物取暖:穷人穿褐富人穿裘

棉花在宋朝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的,在棉花普及之前,平民大多是穿以丝、麻、葛为代表的保暖填充物。当时的“布衣”就是麻布衣物。

而短褐,就是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用褐做成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也是平民才会穿的。

到了唐宋,专门有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是用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质地坚韧还便宜。

有钱人就是用裘作为冬装的。裘就是毛向外的皮衣,可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跟貂裘是最珍贵的。


三、食物驱寒

除了利用外物取暖,古代人一般还会利用器具来烹调食物,给身体驱寒。

还有用铜铸造的染炉,可直接放在餐桌上为肉羹保温,方便进食,这种染炉颇像现代的“小火锅”。

古人在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在食物的选择上,会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姜、羊肉和狗肉等。

现代的电饭锅都有保温功能,不断加热、保温,以保证食物不冷。这种食物保温原理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到了商周时期已相当成熟——考古出土的“温鼎”,就是这种保温锅。

除了吃食物以外,当时的人们也早已发现了酒抗寒的这一特点,其中楚人非常喜欢饮酒抗寒保暖。

从这些古人保暖的方式来看,可以看出古人创造发明的东西超乎人类的想象,有些连我们后代也是了解甚少。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知识和科技,却靠着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新发现,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有太多匠人、学者,以及流传下来的典籍、文物给了后人太多的惊喜。

没有暖气与空调,看古人如何保暖?

历史大讲坛

层冰积雪柳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飞絮飞花何处是,

晨起开门雪满山。

历史上的今天

1917年10月20日,国内第一家自建百货大楼开始营业。

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创刊。

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1992年10月20日,甘肃建成世界最长引水隧道。

1994年10月20日,广深准高速铁路试车成功。


说到保暖,现代人有许多保暖的方式: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地暖等。虽然我们因时代的发展而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还会在冬天瑟瑟发抖。那在经济和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的古代,古人们又是如何在寒风呼啸的冬天取暖的呢?

保暖,取暖

一、住所御寒

1、太阳取暖:很早以前,人们发现光照可以取暖之后,盖房子的时候都会让房屋的门口朝向南方,这样可以让阳光直射到屋内。

2、秦宫“火墙”:火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如一个大型的壁炉。

3、汉代“椒房”:汉代宫殿以花椒取暖,皇宫中有专门温室殿,墙壁上涂着花椒和泥土。李善引在其著作《三辅黄图》中写道:“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4、火坑取暖:普通的百姓会在家里置一些简易的火坑。间宫林藏的《东鞑纪行》中“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正是描绘了这种火坑。

5、花式炭火:考古学家发现,古人一开始有用火塘,挖个坑,丢点炭取暖的遗迹。到了先秦,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便有了使用青铜器具装炭火取暖的记录,叫做燎炉。燎炉再缩小一下,就成为了另一件取暖神器——手炉。是类似于“暖宝宝”的功能。还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的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把熏炉称为“别春炉”。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做成一个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二、衣物取暖:穷人穿褐富人穿裘

棉花在宋朝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的,在棉花普及之前,平民大多是穿以丝、麻、葛为代表的保暖填充物。当时的“布衣”就是麻布衣物。

而短褐,就是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用褐做成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也是平民才会穿的。

到了唐宋,专门有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是用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质地坚韧还便宜。

有钱人就是用裘作为冬装的。裘就是毛向外的皮衣,可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跟貂裘是最珍贵的。


三、食物驱寒

除了利用外物取暖,古代人一般还会利用器具来烹调食物,给身体驱寒。

还有用铜铸造的染炉,可直接放在餐桌上为肉羹保温,方便进食,这种染炉颇像现代的“小火锅”。

古人在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在食物的选择上,会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姜、羊肉和狗肉等。

现代的电饭锅都有保温功能,不断加热、保温,以保证食物不冷。这种食物保温原理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到了商周时期已相当成熟——考古出土的“温鼎”,就是这种保温锅。

除了吃食物以外,当时的人们也早已发现了酒抗寒的这一特点,其中楚人非常喜欢饮酒抗寒保暖。

从这些古人保暖的方式来看,可以看出古人创造发明的东西超乎人类的想象,有些连我们后代也是了解甚少。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知识和科技,却靠着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新发现,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有太多匠人、学者,以及流传下来的典籍、文物给了后人太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