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一字之差,作用大不同!
2023-03-02

很多人喜欢在家自行服用一些中药,有些药物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功效差异却很大,使用时应小心辨别。 

中药,中医药

一、生首乌、制首乌

“生首乌”与“制首乌”,均为何首乌的块根。

生首乌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为红棕色或红褐色,横切面有云锦状花纹,味微苦、甘涩。主要用于解毒、消疮、润肠通便、风疹瘙痒及降脂。

制首乌,系用黑大豆煮汁拌和,并经反复蒸制而成,质硬、色黑、断面呈角质样,主要功效为补肝肾、益精气、乌须发、强筋骨,多用于肝肾阴血亏虚引起的病症。 


二、三七、土三七

三七质地坚实,土三七质地较轻泡,二者极易区别。

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为化瘀止血的良药,主要用于多种出血证及胸腹刺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瘤等病症。

土三七,多指来源于菊图植物菊叶三七的根或全草,虽也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但疗效远不如三七。而且部分患者用土三七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无论三七或土三七,都可入汤剂,也可研粉冲服或入散剂,亦可泡酒。但均有禁忌,一是孕妇应禁用,儿童应慎用;二是血虚患者及无瘀血症状的患者、月经过多的患者均应忌用。同时两种三七均已有较多不良反应报道,不能超量使用或长时间持续使用。如入汤剂可用3~9克,如研粉冲服1次只能用1~1.5克,如泡酒喝亦不宜持续饮用,饮入药酒的量应控制在15~25毫升,如果滥用,很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和肝损伤,故应尽量避免。 


三、黄芪、炙黄芪

黄芪为补气作用较强的药,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内脏或子宫下垂、久泻脱肛、气虚发热、体虚多汗、托毒、生肌、利尿等。

炙黄芪主要是为了加强黄芪的补气、升提作用。临床应用时,如重在补气、升阳,或为了加强黄芪的补益作用,则应用炙黄芪,如重在补虚止汗、托毒、生肌、利尿,则可用生黄芪。

无论黄芪和炙黄芪,均既可入汤剂,也可入丸、散或膏剂,还可与鸡、鸭、鸽子、猪蹄炖服。入汤剂用量,一般为9~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但感冒未痊愈者,肝火较旺、气滞湿阻、食积内停、肺胃热盛或寒气较盛者、高血压患者、疮疹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另外,黄芪虽为补气的常用药,但用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亦可导致很多不良反应。 


四、五加皮、香加皮

“五加皮”与“香加皮”二者虽均有祛风湿、强筋骨作用,但科属来源不同,且香加皮有毒,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五加皮与香加皮二者的效用有同但有异。

五加皮有一定补肝肾、活血祛瘀、益气健脾及安神、利尿作用,主要用于肝肾亏虚又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腰膝酸软、行走无力,并有体虚乏力、阳痿等症,入汤剂可用5~10克。

香加皮虽也可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但利尿消肿作用较强,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小便不利。由于其毒性较大,临床用之少,用量较轻,入汤剂仅用3~6克。孕妇、儿童应忌用,阴虚发热、高血压患者应忌用。香加皮最显著特点是具有浓浊的香气,而五加皮气味较淡。 


五、大黄、土大黄

大黄为泻下作用较强的药,功能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除主要用于实热积滞肠道所致的大便秘结等症外,还可用于因实热和湿热、瘀血等引起的多种病症,临床使用较广。但孕妇禁用,妇女产后、哺乳期不宜用。感冒未愈、气血虚弱者、脾胃虚弱、无实热积滞和瘀结者均应忌用或慎用。如用于实热便秘多用生大黄;如用于泻热多用酒炙大黄,为减缓泻下作用多用经过蒸制的熟大黄;如用于凉血止血多用大黄炭。小儿和老年人多用熟大黄,慎用生大黄。

土大黄也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等作用,但应用并不普遍,其泻热通便等作用远不及大黄,民间医生用之稍多,一般药店和医院药房也未备此药,临床应用经验不多,亦不可随意代用。

各类大黄均不宜超量、久服。


(声明:本文仅为科普文章,无产品宣传等其他广告、诱导内容)

注意!一字之差,作用大不同!

很多人喜欢在家自行服用一些中药,有些药物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功效差异却很大,使用时应小心辨别。 

中药,中医药

一、生首乌、制首乌

“生首乌”与“制首乌”,均为何首乌的块根。

生首乌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为红棕色或红褐色,横切面有云锦状花纹,味微苦、甘涩。主要用于解毒、消疮、润肠通便、风疹瘙痒及降脂。

制首乌,系用黑大豆煮汁拌和,并经反复蒸制而成,质硬、色黑、断面呈角质样,主要功效为补肝肾、益精气、乌须发、强筋骨,多用于肝肾阴血亏虚引起的病症。 


二、三七、土三七

三七质地坚实,土三七质地较轻泡,二者极易区别。

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为化瘀止血的良药,主要用于多种出血证及胸腹刺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瘤等病症。

土三七,多指来源于菊图植物菊叶三七的根或全草,虽也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但疗效远不如三七。而且部分患者用土三七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无论三七或土三七,都可入汤剂,也可研粉冲服或入散剂,亦可泡酒。但均有禁忌,一是孕妇应禁用,儿童应慎用;二是血虚患者及无瘀血症状的患者、月经过多的患者均应忌用。同时两种三七均已有较多不良反应报道,不能超量使用或长时间持续使用。如入汤剂可用3~9克,如研粉冲服1次只能用1~1.5克,如泡酒喝亦不宜持续饮用,饮入药酒的量应控制在15~25毫升,如果滥用,很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和肝损伤,故应尽量避免。 


三、黄芪、炙黄芪

黄芪为补气作用较强的药,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内脏或子宫下垂、久泻脱肛、气虚发热、体虚多汗、托毒、生肌、利尿等。

炙黄芪主要是为了加强黄芪的补气、升提作用。临床应用时,如重在补气、升阳,或为了加强黄芪的补益作用,则应用炙黄芪,如重在补虚止汗、托毒、生肌、利尿,则可用生黄芪。

无论黄芪和炙黄芪,均既可入汤剂,也可入丸、散或膏剂,还可与鸡、鸭、鸽子、猪蹄炖服。入汤剂用量,一般为9~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但感冒未痊愈者,肝火较旺、气滞湿阻、食积内停、肺胃热盛或寒气较盛者、高血压患者、疮疹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另外,黄芪虽为补气的常用药,但用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亦可导致很多不良反应。 


四、五加皮、香加皮

“五加皮”与“香加皮”二者虽均有祛风湿、强筋骨作用,但科属来源不同,且香加皮有毒,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五加皮与香加皮二者的效用有同但有异。

五加皮有一定补肝肾、活血祛瘀、益气健脾及安神、利尿作用,主要用于肝肾亏虚又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腰膝酸软、行走无力,并有体虚乏力、阳痿等症,入汤剂可用5~10克。

香加皮虽也可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但利尿消肿作用较强,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小便不利。由于其毒性较大,临床用之少,用量较轻,入汤剂仅用3~6克。孕妇、儿童应忌用,阴虚发热、高血压患者应忌用。香加皮最显著特点是具有浓浊的香气,而五加皮气味较淡。 


五、大黄、土大黄

大黄为泻下作用较强的药,功能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除主要用于实热积滞肠道所致的大便秘结等症外,还可用于因实热和湿热、瘀血等引起的多种病症,临床使用较广。但孕妇禁用,妇女产后、哺乳期不宜用。感冒未愈、气血虚弱者、脾胃虚弱、无实热积滞和瘀结者均应忌用或慎用。如用于实热便秘多用生大黄;如用于泻热多用酒炙大黄,为减缓泻下作用多用经过蒸制的熟大黄;如用于凉血止血多用大黄炭。小儿和老年人多用熟大黄,慎用生大黄。

土大黄也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等作用,但应用并不普遍,其泻热通便等作用远不及大黄,民间医生用之稍多,一般药店和医院药房也未备此药,临床应用经验不多,亦不可随意代用。

各类大黄均不宜超量、久服。


(声明:本文仅为科普文章,无产品宣传等其他广告、诱导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