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2017-09-14

中医药文化.jpg


一脉相承为中医,

定位诊断古今义。

强弱虚沉守口诊,

学胆结晶世称奇。


王叔和


王叔和,晋代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属山东)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

1.jpg

 

主要著作


《脉经》,脉学著作,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2.jpg

 

学术内容


王叔和在《脉经》描述和区分了各种脉象。书中把脉象分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这基本上包括了人体寸口动脉所反映的各种症象,初步肯定了“寸口诊法”的定位诊断。王叔和还进一步引伸区分和掌握各种脉象是切脉的关键,而正确的诊断又是治疗的基础。为此,王叔和在《脉经》中把脉、症、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纠正了过去把脉学脱离医疗实践,孤立地以脉断症,或者将脉学神秘化等倾向。从此,脉学便成为诊断疾病的内在变化的科学依据。特别应值得后人重视的是《脉经》出现于玄学泛滥的魏晋时代,就显得格外可贵了。

3.jpg

 

后世影响


王叔和在医学中的重大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对于医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丰厚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证经验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沿用至今,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成功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

4.jpg


祝好朋友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


王叔和

中医药文化.jpg


一脉相承为中医,

定位诊断古今义。

强弱虚沉守口诊,

学胆结晶世称奇。


王叔和


王叔和,晋代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属山东)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

1.jpg

 

主要著作


《脉经》,脉学著作,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2.jpg

 

学术内容


王叔和在《脉经》描述和区分了各种脉象。书中把脉象分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这基本上包括了人体寸口动脉所反映的各种症象,初步肯定了“寸口诊法”的定位诊断。王叔和还进一步引伸区分和掌握各种脉象是切脉的关键,而正确的诊断又是治疗的基础。为此,王叔和在《脉经》中把脉、症、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纠正了过去把脉学脱离医疗实践,孤立地以脉断症,或者将脉学神秘化等倾向。从此,脉学便成为诊断疾病的内在变化的科学依据。特别应值得后人重视的是《脉经》出现于玄学泛滥的魏晋时代,就显得格外可贵了。

3.jpg

 

后世影响


王叔和在医学中的重大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对于医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丰厚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证经验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沿用至今,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成功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

4.jpg


祝好朋友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