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山
2017-02-23

中医药文化.png

中医中药历万年,

百草针石神农传。

董奉春暖杏林彰,

文化奥秘当世探。

董奉山

董奉山原名福山,后人为纪念董奉而易名,公园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腊溪景区三个景区构成。距市治南十公里,主峰海拔577.2米,位于古槐镇,绵延起伏十余里,气势雄伟。是福州东南方向的天然屏障,故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相传山上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有福,因而得名。

1.png

历史由来

三国时期与华陀、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出生在山下的董厝里村,曾在山上炼丹药给人治病。他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只要病者愈后在山上植杏,重者五株轻者一株。累有杏树万株。第年杏熟,董奉于树下作草仓,以杏换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病人和穷人都非常感激他,送与"杏林春暖"的匾额。近几年,在距董奉家乡不到1里处的山坡建成董奉草堂,包括杏林始礼堂、南雅堂、百草园等。董奉家乡附近有长乐设县之初的县治遗址。

2.png

董奉

董奉(220~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3.png

后世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4.png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从而达到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5.png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百姓的宽厚善良,以及自然疗法、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从“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6.png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伐其不足、损其有余”来实现的,同时达到“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中”、“至和”。“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丰富的内涵,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为“杏林中人”。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祝好朋友有勇才能降龙伏虎,无私方可扶正驱邪!


董奉山

中医药文化.png

中医中药历万年,

百草针石神农传。

董奉春暖杏林彰,

文化奥秘当世探。

董奉山

董奉山原名福山,后人为纪念董奉而易名,公园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腊溪景区三个景区构成。距市治南十公里,主峰海拔577.2米,位于古槐镇,绵延起伏十余里,气势雄伟。是福州东南方向的天然屏障,故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相传山上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有福,因而得名。

1.png

历史由来

三国时期与华陀、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出生在山下的董厝里村,曾在山上炼丹药给人治病。他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只要病者愈后在山上植杏,重者五株轻者一株。累有杏树万株。第年杏熟,董奉于树下作草仓,以杏换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病人和穷人都非常感激他,送与"杏林春暖"的匾额。近几年,在距董奉家乡不到1里处的山坡建成董奉草堂,包括杏林始礼堂、南雅堂、百草园等。董奉家乡附近有长乐设县之初的县治遗址。

2.png

董奉

董奉(220~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3.png

后世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4.png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从而达到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5.png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百姓的宽厚善良,以及自然疗法、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从“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6.png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伐其不足、损其有余”来实现的,同时达到“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中”、“至和”。“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丰富的内涵,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为“杏林中人”。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祝好朋友有勇才能降龙伏虎,无私方可扶正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