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真祠堂
2017-02-16

中医药文化.png

千年中医一脉连,

杏林文明今朝灿。

华夏子弟当励志,

传承国粹美名扬。

刘守真祠堂

刘守真祠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旧城东南四华里府河之北侧,是为纪念金代名医刘守真而建的。刘守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人们为怀念刘守真高贵的医德和医学上的成就,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便从四面八方前来祭祀,此俗延续至今。“三月十五刘守庙”已成为河北省城市中最大的庙会,会期长达半月之久。1983年,国家在刘守庙附近建了一座守真医院。

1.png

历史

河北保定刘守真祠堂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古迹保存较好。刘守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有许多悬壶济世的故事为当地百姓所传颂,保定百姓感怀刘守真“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的精神,遂在其行医故地汤家菜园建起守真祠一座,并四时祭祀,怀念祈福。历经800余年,多次毁坏,屡经修复,现名为刘守真君庙,包括那口古井保留至今,接受人们的祭祀和凭吊。

2.png

高尚先生刘守真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号河间居士,又号通元处士。生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当时的北宋政治腐败,战事不断,饿殍满地,疾病流行。年青的刘守真,决心研究医学,医治百姓的疾苦。他根据有关病机的理论,提出六气中火、热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的观点,因而治疗多以寒凉药为主,并创制寒热病的新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很大的启发。奠定了中医温病学说的基础,是我国中医“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守真也常到文安埠地一带行医施药,救活百姓生命无算。刘完素是金代著名医学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学术上有创新精神,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

3.png

金代的章宗皇帝曾三次征召他去朝庭作官,但他三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在其死后,家乡人民在其故里为其建立了祠堂和墓碑,以示纪念。据说现在河北的河间市刘完素的故里,还留有这些遗迹。

门下弟子

追随刘完素,拜其为师者甚众,较为有名的有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镏洪、葛雍、董系和张从正等。这些医家史书上都有记载而且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尤其董系,当时名闻遐迩,经他治疗好的病人可数以万计,并受到安国军节度使程道济的推崇。后来成为金元大家之一,攻邪派的鼻祖张从正,也是刘完素的弟子。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滋阴派的开山,则是刘完素的第三代登门弟子,可谓徒重孙了。金元大家除李杲外,多为刘完素的门人,可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4.png


主要著作

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5.png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建国以来,曾对刘完素著述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重新出版其部分专著,发表了不少研讨刘完素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论文,从而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了进一步总结整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国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之机,对刘完素的原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文》《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三消论》《保童秘要》共7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校注和研究,编成《刘完素医学全书》。


革新发展领导者

刘守真不但在理论上强调火热论,而且在治疗方面亦突出了这一特点。他发现许多感冒伤风的病人周身发冷、怕风,看起来是受了风寒侵袭,照理说应该用辛温的发汗药来驱散风寒,但实际上这些病人大多内有火热,所以才会稍遇风寒就感冒伤风。如果只用发散的方法治疗,往往只能治到一半,内在的火热得不到清除。因此他创制了新的方剂,改变了以往先解表、后清里的传统治则,而是表里双解。在制方选药的理论原则上均打破了前人的规范,导致了医学的革新与发展。刘完素的创新,引出了金元时期医坛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争鸣的嚆矢正是发自刘完素。对疾病,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6.png


刘守真之墓

在墓祠正殿西南侧,有直径5米、高5米的磨砖六棱建筑,墓前有金代名医"刘守真之墓"巨碑。1966年,该墓被村人发掘,墓中有水缸两口,相合代棺(疑是庙内僧人之棺)。内有遗骨和陶制随葬品,另有墓志一块。墓碑被村人建房用为基石,现碑砆仍存。祠墓遗址至今犹存,南北长100米,北端宽约60米,高4米,南端宽约40米,高1米,呈一座梯形大土丘。1982年,祠墓遗址被列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png

祝好朋友有勇才能降龙伏虎,无私方可扶正驱邪!


刘守真祠堂

中医药文化.png

千年中医一脉连,

杏林文明今朝灿。

华夏子弟当励志,

传承国粹美名扬。

刘守真祠堂

刘守真祠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旧城东南四华里府河之北侧,是为纪念金代名医刘守真而建的。刘守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人们为怀念刘守真高贵的医德和医学上的成就,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便从四面八方前来祭祀,此俗延续至今。“三月十五刘守庙”已成为河北省城市中最大的庙会,会期长达半月之久。1983年,国家在刘守庙附近建了一座守真医院。

1.png

历史

河北保定刘守真祠堂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古迹保存较好。刘守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有许多悬壶济世的故事为当地百姓所传颂,保定百姓感怀刘守真“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的精神,遂在其行医故地汤家菜园建起守真祠一座,并四时祭祀,怀念祈福。历经800余年,多次毁坏,屡经修复,现名为刘守真君庙,包括那口古井保留至今,接受人们的祭祀和凭吊。

2.png

高尚先生刘守真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号河间居士,又号通元处士。生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当时的北宋政治腐败,战事不断,饿殍满地,疾病流行。年青的刘守真,决心研究医学,医治百姓的疾苦。他根据有关病机的理论,提出六气中火、热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的观点,因而治疗多以寒凉药为主,并创制寒热病的新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很大的启发。奠定了中医温病学说的基础,是我国中医“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守真也常到文安埠地一带行医施药,救活百姓生命无算。刘完素是金代著名医学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学术上有创新精神,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

3.png

金代的章宗皇帝曾三次征召他去朝庭作官,但他三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在其死后,家乡人民在其故里为其建立了祠堂和墓碑,以示纪念。据说现在河北的河间市刘完素的故里,还留有这些遗迹。

门下弟子

追随刘完素,拜其为师者甚众,较为有名的有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镏洪、葛雍、董系和张从正等。这些医家史书上都有记载而且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尤其董系,当时名闻遐迩,经他治疗好的病人可数以万计,并受到安国军节度使程道济的推崇。后来成为金元大家之一,攻邪派的鼻祖张从正,也是刘完素的弟子。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滋阴派的开山,则是刘完素的第三代登门弟子,可谓徒重孙了。金元大家除李杲外,多为刘完素的门人,可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4.png


主要著作

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5.png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建国以来,曾对刘完素著述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重新出版其部分专著,发表了不少研讨刘完素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论文,从而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了进一步总结整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国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之机,对刘完素的原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文》《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三消论》《保童秘要》共7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校注和研究,编成《刘完素医学全书》。


革新发展领导者

刘守真不但在理论上强调火热论,而且在治疗方面亦突出了这一特点。他发现许多感冒伤风的病人周身发冷、怕风,看起来是受了风寒侵袭,照理说应该用辛温的发汗药来驱散风寒,但实际上这些病人大多内有火热,所以才会稍遇风寒就感冒伤风。如果只用发散的方法治疗,往往只能治到一半,内在的火热得不到清除。因此他创制了新的方剂,改变了以往先解表、后清里的传统治则,而是表里双解。在制方选药的理论原则上均打破了前人的规范,导致了医学的革新与发展。刘完素的创新,引出了金元时期医坛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争鸣的嚆矢正是发自刘完素。对疾病,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6.png


刘守真之墓

在墓祠正殿西南侧,有直径5米、高5米的磨砖六棱建筑,墓前有金代名医"刘守真之墓"巨碑。1966年,该墓被村人发掘,墓中有水缸两口,相合代棺(疑是庙内僧人之棺)。内有遗骨和陶制随葬品,另有墓志一块。墓碑被村人建房用为基石,现碑砆仍存。祠墓遗址至今犹存,南北长100米,北端宽约60米,高4米,南端宽约40米,高1米,呈一座梯形大土丘。1982年,祠墓遗址被列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png

祝好朋友有勇才能降龙伏虎,无私方可扶正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