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
2016-12-22

中医药文化.png

泱泱华夏紫气升,

构建和谐中国梦。

中医保健护国民,

身强体健华夏蒸。

武威汉代医简


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1.png

发掘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这些被清理的资料,后来经过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197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中包括“武威汉代医简图版”“ 武威汉代医简摹本、释文、注释等内容”。其内容包括编排次第考释、文字考释补正、药物使用炮制、临床治疗方术、膏摩针灸技术、护理调摄习俗等、无不给予或多或少之涉猎研究,使之比出版前之考释研究得到明显的提高。


2.png

组成

武威从 20 世纪 50年代起,先后在磨嘴子、旱滩坡等地出土了许多木质汉简。其中有“ 仪礼简”、 “ 医药简”、 “ 王杖简”,内容十分丰富。“仪礼简”内容已载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的相关著作中,并对校勘传世的《 仪礼》版本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 医药简”内容已载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武威汉代医简》一书中,为我们研究汉代医药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王杖简”内容已在《 汉简研究文集》一书中记载,对研究汉代法律和尊老养老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

3.png

历史地位

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这批医药简牍,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通过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不仅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以补文献所未及,也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4.png

最重要的是,这批汉简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1949年以前所发现的汉代医简数字,而且在内容上也极为丰富,它包括了医学上的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和药量、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等,足见我国中医药学在当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关于生理、解剖、方剂、病名、治疗、养生等问题,提供了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科学资料。

武威旱滩坡墓群简介


旱滩坡墓群,在武威市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一片台地上。墓葬分布面积较广,东起金塔河,西至西营河,千百年来,古代人却把这里看成了安葬陵墓的理想圣地,从西汉到明清,这里形成了今天宽广的旱滩坡墓群。旱滩坡墓群具有丰富的汉代文化遗存。除1972年出土的的汉代医简外, 1974年 1 月在这里又发现了 1座汉代土洞墓,出土了陶器、木牛车及彩绘屏风架等木器,特别在木牛车两侧的栏板上,发现有书写文字的纸。经研究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写有文字的纸,对我国造纸的历史提出了新的论断。1975年和 1984年,武威地、市文博单位先后在这里清理汉代墓葬10 余座,出土了一批木器、陶器、货币等文物,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丧葬仪式提供了资料。 1988年又发现一座东汉土洞墓,出土完整的“ 鸠杖”一根和一批汉简及其他文物 10余件,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瞻养老人制度、刑律条款等,涉及内容甚广。


5.png

医学内容研究

丁铭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统计其载方剂30余首,其中骨伤科方10首,约占1/3之多,表明当时医家对骨伤科之重视及相当的治疗水平;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虽然其外治方法还只停留于包扎、敷药、按摩等,但书中载有丰富的骨伤内治法,广泛的药物应用,一些方药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6.png

赵光树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有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在制剂上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上大 体分为内服和外用”。

祝好朋友心闲弄韵欣裁句,室雅临窗喜读书!


武威汉代医简

中医药文化.png

泱泱华夏紫气升,

构建和谐中国梦。

中医保健护国民,

身强体健华夏蒸。

武威汉代医简


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1.png

发掘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这些被清理的资料,后来经过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197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中包括“武威汉代医简图版”“ 武威汉代医简摹本、释文、注释等内容”。其内容包括编排次第考释、文字考释补正、药物使用炮制、临床治疗方术、膏摩针灸技术、护理调摄习俗等、无不给予或多或少之涉猎研究,使之比出版前之考释研究得到明显的提高。


2.png

组成

武威从 20 世纪 50年代起,先后在磨嘴子、旱滩坡等地出土了许多木质汉简。其中有“ 仪礼简”、 “ 医药简”、 “ 王杖简”,内容十分丰富。“仪礼简”内容已载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的相关著作中,并对校勘传世的《 仪礼》版本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 医药简”内容已载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武威汉代医简》一书中,为我们研究汉代医药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王杖简”内容已在《 汉简研究文集》一书中记载,对研究汉代法律和尊老养老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

3.png

历史地位

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这批医药简牍,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通过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不仅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以补文献所未及,也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4.png

最重要的是,这批汉简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1949年以前所发现的汉代医简数字,而且在内容上也极为丰富,它包括了医学上的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和药量、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等,足见我国中医药学在当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关于生理、解剖、方剂、病名、治疗、养生等问题,提供了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科学资料。

武威旱滩坡墓群简介


旱滩坡墓群,在武威市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一片台地上。墓葬分布面积较广,东起金塔河,西至西营河,千百年来,古代人却把这里看成了安葬陵墓的理想圣地,从西汉到明清,这里形成了今天宽广的旱滩坡墓群。旱滩坡墓群具有丰富的汉代文化遗存。除1972年出土的的汉代医简外, 1974年 1 月在这里又发现了 1座汉代土洞墓,出土了陶器、木牛车及彩绘屏风架等木器,特别在木牛车两侧的栏板上,发现有书写文字的纸。经研究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写有文字的纸,对我国造纸的历史提出了新的论断。1975年和 1984年,武威地、市文博单位先后在这里清理汉代墓葬10 余座,出土了一批木器、陶器、货币等文物,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丧葬仪式提供了资料。 1988年又发现一座东汉土洞墓,出土完整的“ 鸠杖”一根和一批汉简及其他文物 10余件,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瞻养老人制度、刑律条款等,涉及内容甚广。


5.png

医学内容研究

丁铭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统计其载方剂30余首,其中骨伤科方10首,约占1/3之多,表明当时医家对骨伤科之重视及相当的治疗水平;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虽然其外治方法还只停留于包扎、敷药、按摩等,但书中载有丰富的骨伤内治法,广泛的药物应用,一些方药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6.png

赵光树氏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有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在制剂上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上大 体分为内服和外用”。

祝好朋友心闲弄韵欣裁句,室雅临窗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