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文化与中医药学
2016-12-01

中医药文化.png

传承医理启心智,

激励后学宏图志,

躬耕医海总关情,

发皇古义能者师。

敦煌莫高窟文化与中医药学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png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文化中的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在敦煌石窟文化和敦煌遗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量的壁面、彩塑、图案、题记、书法及藏经洞大批遗书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记载和描绘:从阴阳五行学说到以脏腑学说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从脉学诊断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从针灸到大量的古医方;从本草学著作到医事杂论;从古藏医药文献的发现到独具一格的道医、佛医的展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内容极其丰富。既突出了古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又反映了区域民族医学的特色,还包容了外来医学如印度医学、波斯医学的特点,这是敦煌中医药学的显著特征。敦煌医学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隋唐前后时期医学文献,弥补了这一缺憾之空白。2.png

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医学”



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以佛经的形象化为特征的经变画。这些壁画通过一个个经变故事画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喜、怒、忧、恐等情志因素的变化,以及所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现象,形象生动,蕴含丰富。

3.png

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医学”,有近百幅之多,其中30幅已被选入《敦煌中医药学全书》。这些壁画反映了治病救人、揩齿刷牙、剃头洗浴、气功健身、洒扫庭院、拦护水井、建造厕所、煮沸牛奶等社会医疗卫生的形象画面,再现了古丝绸之路千百年前的民俗生活片断。它与大量的医药文献共同构成了敦煌中医药学的两个基本骨架,从理论到形象,从经文到壁画显示了敦煌中医药学的独特风貌和内涵。

相关医学著作

敦煌医理类著作共收集七个卷子,敦煌遗书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是运用五行学说,以五行格局经纬五脏六腑而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其中大小“六神”汤方及5首救卒死方是其精华之品,具有特殊的意义。

敦煌针灸类著作共收集6个卷子,对于我们研究和拓展唐及唐以前的治疗经验和文献资料,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敦煌诊法类著作共收集17个卷子,大多数是不见传世本医书,而且均为手抄本,这对于补充、完善、发展、研究中医古代诊断学,特别是脉诊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4.png

历史贡献


1.行医施药疗病疾

敦煌残卷《劝善经》记载有七种病死,《救诸众生苦难经》记载有十种病死,表明敦煌这块沙漠中的绿州在沙渍和碱卤的包围下,交通闭塞,农桑畜牧连年欠收,社会最下层的农牧民病魔缠身,常常死于疟、天行、卒病、肿病、难产、腹疾、黄疸、痢疾、眼病、血痈。而敦煌莫高窟中两幅壁画为我们留下了医生治病的生动形象。这些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形象地记录了公元六世纪时敦煌和古丝绸之路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场面,是十分可贵的。

5.png

2.出诊患家救病儿

莫高窟初唐321窟南壁《经变》中也有一幅送医服药的壁画。特别值得倍加赞赏的是盛唐第217窟的《得医图》,画面中六个人的心理活动都通过面部表情及各不相同的眼神刻画得活灵活现,总之,人物刻划得精细入微,表情含蓄,再现了千年以前唐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着力把看病求医,送医疗疾的生动感人的真实形象观众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文献的记载和壁画的描绘,可见在医学教育中不但重视课堂教育,而且还重视临床教育。这是留给代代中华儿女不可忘怀的感人形象和理念。

6.png

3.漱洗剃头讲卫生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知道晨起漱口。揩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清洁牙齿,讲究口腔卫生的一种方法,所用之药主要是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中提到,所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已使用了。

7.png

敦煌石窟由唐至宋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中大都有描绘外道皈依佛法时洗发、剃头、刮脸、揩齿的生活情景。这幅壁画展示了我国古丝绸之路劳动人民讲究口腔卫生的真实感人的形象。

祝好朋友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敦煌莫高窟文化与中医药学

中医药文化.png

传承医理启心智,

激励后学宏图志,

躬耕医海总关情,

发皇古义能者师。

敦煌莫高窟文化与中医药学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png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文化中的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在敦煌石窟文化和敦煌遗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量的壁面、彩塑、图案、题记、书法及藏经洞大批遗书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记载和描绘:从阴阳五行学说到以脏腑学说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从脉学诊断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从针灸到大量的古医方;从本草学著作到医事杂论;从古藏医药文献的发现到独具一格的道医、佛医的展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内容极其丰富。既突出了古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又反映了区域民族医学的特色,还包容了外来医学如印度医学、波斯医学的特点,这是敦煌中医药学的显著特征。敦煌医学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隋唐前后时期医学文献,弥补了这一缺憾之空白。2.png

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医学”



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以佛经的形象化为特征的经变画。这些壁画通过一个个经变故事画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喜、怒、忧、恐等情志因素的变化,以及所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现象,形象生动,蕴含丰富。

3.png

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医学”,有近百幅之多,其中30幅已被选入《敦煌中医药学全书》。这些壁画反映了治病救人、揩齿刷牙、剃头洗浴、气功健身、洒扫庭院、拦护水井、建造厕所、煮沸牛奶等社会医疗卫生的形象画面,再现了古丝绸之路千百年前的民俗生活片断。它与大量的医药文献共同构成了敦煌中医药学的两个基本骨架,从理论到形象,从经文到壁画显示了敦煌中医药学的独特风貌和内涵。

相关医学著作

敦煌医理类著作共收集七个卷子,敦煌遗书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是运用五行学说,以五行格局经纬五脏六腑而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其中大小“六神”汤方及5首救卒死方是其精华之品,具有特殊的意义。

敦煌针灸类著作共收集6个卷子,对于我们研究和拓展唐及唐以前的治疗经验和文献资料,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敦煌诊法类著作共收集17个卷子,大多数是不见传世本医书,而且均为手抄本,这对于补充、完善、发展、研究中医古代诊断学,特别是脉诊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4.png

历史贡献


1.行医施药疗病疾

敦煌残卷《劝善经》记载有七种病死,《救诸众生苦难经》记载有十种病死,表明敦煌这块沙漠中的绿州在沙渍和碱卤的包围下,交通闭塞,农桑畜牧连年欠收,社会最下层的农牧民病魔缠身,常常死于疟、天行、卒病、肿病、难产、腹疾、黄疸、痢疾、眼病、血痈。而敦煌莫高窟中两幅壁画为我们留下了医生治病的生动形象。这些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形象地记录了公元六世纪时敦煌和古丝绸之路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场面,是十分可贵的。

5.png

2.出诊患家救病儿

莫高窟初唐321窟南壁《经变》中也有一幅送医服药的壁画。特别值得倍加赞赏的是盛唐第217窟的《得医图》,画面中六个人的心理活动都通过面部表情及各不相同的眼神刻画得活灵活现,总之,人物刻划得精细入微,表情含蓄,再现了千年以前唐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着力把看病求医,送医疗疾的生动感人的真实形象观众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文献的记载和壁画的描绘,可见在医学教育中不但重视课堂教育,而且还重视临床教育。这是留给代代中华儿女不可忘怀的感人形象和理念。

6.png

3.漱洗剃头讲卫生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知道晨起漱口。揩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清洁牙齿,讲究口腔卫生的一种方法,所用之药主要是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中提到,所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已使用了。

7.png

敦煌石窟由唐至宋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中大都有描绘外道皈依佛法时洗发、剃头、刮脸、揩齿的生活情景。这幅壁画展示了我国古丝绸之路劳动人民讲究口腔卫生的真实感人的形象。

祝好朋友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