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典故之坐堂医圣
2016-05-26

                        【中医药文化】


一代名医张仲景,

救死扶伤除疾病;

政事就诊两不误,

坐堂医圣令人敬。



『简介』

坐堂医圣,是指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起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行医的典故。

1.png

“坐堂”由来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相称,诸如什么“济生堂”、“同仁堂”、“长春堂”、“四知堂”等。以致有些药店沿变到后来发展成制药厂,仍然保留着这些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馀堂”、石家庄的“乐仁堂”、安阳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扬四海内外。

2.png

医生在药店应诊和善堂施诊,世称 “坐堂”。药店坐堂最早者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在汉口大码头鲍家巷口叶开泰药室坐堂行医的叶文机。百年后,1736年江西吴氏开设至德堂药店,1845年广东林姓开设保和堂药店,均设有坐堂医生。


名医简介

张仲景,名机,后汉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约生于公元2世纪,灵帝时(公元168~189年)举孝。建安中(公元196~219年)做长沙太守。他博学多才,曾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尽得其详,成为当时的良医。他生在汉末纷乱之世,社会道德沦丧,疾病流行,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他目击惨状,抱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立志学习医术,以解除人民大众的疾苦,他研读《素问》、《难经》等医学典籍,并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16卷,创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被后世尊为“医圣”。

3.png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坐堂医圣”也由此而来,流传至今。


主要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中医学上的经典,是中医临床重要经典,被称为是“医方之祖”。同时《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坚实的基础。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4.png


坐堂医与游方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坐堂医就是坐在固定诊点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游方医就是云游四方,走街串巷给患者看病的医生。

5.png

坐堂医的“堂”字最初衙门里的大堂,它源于名医张仲景。张仲景年轻时候学过医,官至长沙太守后,有一年长沙一带伤寒等疫疾流行,张仲景就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自称“坐堂医生”。现在很多药店或诊所都名“堂”,就是源于此。我国历代名医大都是坐堂医,他们都有自己的诊所和药堂,少了漂泊之苦不说,还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钻研医术。

没有固定诊所的游方医也不少,他们云游四方,治病卖药,为百姓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先秦时期的扁鹊就是这样一个周游列国的游方医。

6.png

清代医药杂家赵学敏,就在自己的《串雅》一书中,对游方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的确,游方医在下乡给患者看病时,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方便和好处,正像游方医三字诀中说的一样,游方医“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下咽即能去病;三曰便,能够就地取材”。正是这些方便和实惠,让古代的游方医兴盛了两千多年。


相关传说

游方医的另两种称呼——虎撑和铃医。

铃医就是拿着串铃走村串户的行医。他们有的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或者身背药箱,手摇铜铃或串铃去招徕病人,这与早些年担着挑子、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

7.png

虎撑,就是源于孙思邈了。隋唐时候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由于医术高明,不但人找他看病,就连天上的龙和山里的虎也来找他看病。

有一天,孙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一只虎追了上来。孙思邈大惊,忙放下药囊拿着扁担准备和虎一拼。可是老虎追到孙思邈的跟前就站住了,不但没有伤害他的意思,眼里还流露出哀求的目光。

8.png

孙思邈一看明白了,这虎没有伤人的意思,它是来找自己看病的。看着它张大嘴巴痛苦的样子,孙思邈断定它口腔里肯定有病。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从此人们又把串铃称作虎撑了。骨头取出后,老虎向孙思邈磕了三个头,走进了山林。从那以后,孙思邈进山采药,老虎都会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离左右,有时还让走累了的孙思邈骑在它的身上。游方医的医术和医德从此也可见一斑了。

祝好朋友有三尺地身可坐,到五更时心自轻!

中医药典故之坐堂医圣

                        【中医药文化】


一代名医张仲景,

救死扶伤除疾病;

政事就诊两不误,

坐堂医圣令人敬。



『简介』

坐堂医圣,是指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起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行医的典故。

1.png

“坐堂”由来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相称,诸如什么“济生堂”、“同仁堂”、“长春堂”、“四知堂”等。以致有些药店沿变到后来发展成制药厂,仍然保留着这些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馀堂”、石家庄的“乐仁堂”、安阳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扬四海内外。

2.png

医生在药店应诊和善堂施诊,世称 “坐堂”。药店坐堂最早者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在汉口大码头鲍家巷口叶开泰药室坐堂行医的叶文机。百年后,1736年江西吴氏开设至德堂药店,1845年广东林姓开设保和堂药店,均设有坐堂医生。


名医简介

张仲景,名机,后汉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约生于公元2世纪,灵帝时(公元168~189年)举孝。建安中(公元196~219年)做长沙太守。他博学多才,曾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尽得其详,成为当时的良医。他生在汉末纷乱之世,社会道德沦丧,疾病流行,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他目击惨状,抱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立志学习医术,以解除人民大众的疾苦,他研读《素问》、《难经》等医学典籍,并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16卷,创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被后世尊为“医圣”。

3.png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坐堂医圣”也由此而来,流传至今。


主要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中医学上的经典,是中医临床重要经典,被称为是“医方之祖”。同时《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坚实的基础。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4.png


坐堂医与游方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坐堂医就是坐在固定诊点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游方医就是云游四方,走街串巷给患者看病的医生。

5.png

坐堂医的“堂”字最初衙门里的大堂,它源于名医张仲景。张仲景年轻时候学过医,官至长沙太守后,有一年长沙一带伤寒等疫疾流行,张仲景就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自称“坐堂医生”。现在很多药店或诊所都名“堂”,就是源于此。我国历代名医大都是坐堂医,他们都有自己的诊所和药堂,少了漂泊之苦不说,还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钻研医术。

没有固定诊所的游方医也不少,他们云游四方,治病卖药,为百姓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先秦时期的扁鹊就是这样一个周游列国的游方医。

6.png

清代医药杂家赵学敏,就在自己的《串雅》一书中,对游方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的确,游方医在下乡给患者看病时,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方便和好处,正像游方医三字诀中说的一样,游方医“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下咽即能去病;三曰便,能够就地取材”。正是这些方便和实惠,让古代的游方医兴盛了两千多年。


相关传说

游方医的另两种称呼——虎撑和铃医。

铃医就是拿着串铃走村串户的行医。他们有的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或者身背药箱,手摇铜铃或串铃去招徕病人,这与早些年担着挑子、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

7.png

虎撑,就是源于孙思邈了。隋唐时候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由于医术高明,不但人找他看病,就连天上的龙和山里的虎也来找他看病。

有一天,孙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一只虎追了上来。孙思邈大惊,忙放下药囊拿着扁担准备和虎一拼。可是老虎追到孙思邈的跟前就站住了,不但没有伤害他的意思,眼里还流露出哀求的目光。

8.png

孙思邈一看明白了,这虎没有伤人的意思,它是来找自己看病的。看着它张大嘴巴痛苦的样子,孙思邈断定它口腔里肯定有病。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从此人们又把串铃称作虎撑了。骨头取出后,老虎向孙思邈磕了三个头,走进了山林。从那以后,孙思邈进山采药,老虎都会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离左右,有时还让走累了的孙思邈骑在它的身上。游方医的医术和医德从此也可见一斑了。

祝好朋友有三尺地身可坐,到五更时心自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