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法
2015-08-20

〖中医药文化〗

炮炙最复杂,方法有技巧。

酒炙走头窍,通络效果好。

盐炙趋下焦,利湿固肾腰。

醋炙瘀肿消,止痛疗效高。

1.png

〖概念〗

    炙是中药炮制的工序之一,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炙法。炙法与炒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与炙法均用液体辅料,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且炒制时间较长,一药物炒干为宜。

2.png

〖发展历史〗

     炙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就有了关于“炙蚕卵”、“炙梓叶”的记载,不仅有术语,还记载了操作的过程。汉代《金匮玉函经》出现了炙甘草、炙令尽沸(阿胶)的记载。

3.png

    南北朝时《雷公炮制论》记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就有醋炙、酒炙的记载,具体有醋制(自然铜)、醋煮(吴茱萸)、酒浸(泽泻、续断、补骨脂、百部)、酒蒸(牛蒡子、牵牛子、花椒、牡丹皮、狗脊)。

4.png

    宋代《圣济总录》出现盐炙记载:“薄切,涂盐炙香”、生姜“二斤和皮切作片子,以盐三两淹一宿,慢火焙干”。明代李时珍曾说:“盐炙后则下行而温肾;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改变药材归经”。

5.png

〖目的〗

『酒炙法』

    酒性味甘辛,大热,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宣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散寒、去腥的作用,故酒炙多用于活血散瘀、祛风通络类药物及动物类药物。

6.png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针对一些苦寒药,酒炙不但能缓和寒性,免伤脾胃阳气,而且可借酒升提之力引药上行,清上焦邪热。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7.png

黄连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酒炙能够改变药物组织的物理状态,起到“助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8.png

桑枝

3、矫臭去腥

    一些具有腥气的动物类药物,经酒炙后可除去或减弱腥臭气。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9.png

蕲蛇

『醋炙法』

    醋性味酸苦温,主入肝经血分,具有收敛、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的作用。酒炙法多用于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

10.png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醋味酸,为肝脏所喜,故能引药入肝。主要适用于化瘀止痛和疏肝行气。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11.png

延胡索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

    主要适用于峻下逐水药,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经醋炙后降低了毒性,又缓和了峻下的作用。

12.png

商路

3、矫臭矫味

    主要适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经过醋炙后,不但能增强活血散瘀作用,而且能够减少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13.png

没药

『盐炙法』

    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的作用。盐炙法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14.png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一般补肾药如杜肿、 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盐炙后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益智仁等盐炙后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15.png

荔枝核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后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16.png

知母

3、缓和药物新燥之性

    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新燥之性,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17.png

益智仁

〖操作方法〗

1、拌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米醋或盐水拌匀,稍闷润,待其被洗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

2、喷炒

    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颜色改变,喷洒一定量的酒、米醋或盐水,炒至微干,取出晾凉。

18.png

〖用量〗

1、酒炙: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2、醋炙:醋的用量一般为药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3、盐炙: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加水溶化食盐时,一般以食盐量的4~5倍为宜。

19.png

〖注意事项〗

1、易挥发的辅料和药物拌匀拌润时,容器应加盖,以促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防辅料挥发。

2、若酒、醋的用量较少,不易拌匀药物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3、炙药一般用文火,勤翻动,但盐炙杜仲用中火。

20.png

    祝好朋友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炙法

〖中医药文化〗

炮炙最复杂,方法有技巧。

酒炙走头窍,通络效果好。

盐炙趋下焦,利湿固肾腰。

醋炙瘀肿消,止痛疗效高。

1.png

〖概念〗

    炙是中药炮制的工序之一,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炙法。炙法与炒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与炙法均用液体辅料,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且炒制时间较长,一药物炒干为宜。

2.png

〖发展历史〗

     炙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就有了关于“炙蚕卵”、“炙梓叶”的记载,不仅有术语,还记载了操作的过程。汉代《金匮玉函经》出现了炙甘草、炙令尽沸(阿胶)的记载。

3.png

    南北朝时《雷公炮制论》记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就有醋炙、酒炙的记载,具体有醋制(自然铜)、醋煮(吴茱萸)、酒浸(泽泻、续断、补骨脂、百部)、酒蒸(牛蒡子、牵牛子、花椒、牡丹皮、狗脊)。

4.png

    宋代《圣济总录》出现盐炙记载:“薄切,涂盐炙香”、生姜“二斤和皮切作片子,以盐三两淹一宿,慢火焙干”。明代李时珍曾说:“盐炙后则下行而温肾;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改变药材归经”。

5.png

〖目的〗

『酒炙法』

    酒性味甘辛,大热,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宣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散寒、去腥的作用,故酒炙多用于活血散瘀、祛风通络类药物及动物类药物。

6.png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针对一些苦寒药,酒炙不但能缓和寒性,免伤脾胃阳气,而且可借酒升提之力引药上行,清上焦邪热。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7.png

黄连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酒炙能够改变药物组织的物理状态,起到“助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8.png

桑枝

3、矫臭去腥

    一些具有腥气的动物类药物,经酒炙后可除去或减弱腥臭气。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9.png

蕲蛇

『醋炙法』

    醋性味酸苦温,主入肝经血分,具有收敛、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的作用。酒炙法多用于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

10.png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醋味酸,为肝脏所喜,故能引药入肝。主要适用于化瘀止痛和疏肝行气。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11.png

延胡索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

    主要适用于峻下逐水药,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经醋炙后降低了毒性,又缓和了峻下的作用。

12.png

商路

3、矫臭矫味

    主要适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经过醋炙后,不但能增强活血散瘀作用,而且能够减少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13.png

没药

『盐炙法』

    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的作用。盐炙法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14.png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一般补肾药如杜肿、 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盐炙后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益智仁等盐炙后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15.png

荔枝核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后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16.png

知母

3、缓和药物新燥之性

    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新燥之性,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17.png

益智仁

〖操作方法〗

1、拌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米醋或盐水拌匀,稍闷润,待其被洗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

2、喷炒

    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颜色改变,喷洒一定量的酒、米醋或盐水,炒至微干,取出晾凉。

18.png

〖用量〗

1、酒炙: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2、醋炙:醋的用量一般为药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3、盐炙: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加水溶化食盐时,一般以食盐量的4~5倍为宜。

19.png

〖注意事项〗

1、易挥发的辅料和药物拌匀拌润时,容器应加盖,以促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防辅料挥发。

2、若酒、醋的用量较少,不易拌匀药物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3、炙药一般用文火,勤翻动,但盐炙杜仲用中火。

20.png

    祝好朋友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