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料炒
2015-08-13

〖中医药文化〗

辅料炒制好,火候很重要。

文火和武火,适当掌握牢。

不及固无功,太过则损性。

为的是药效,煎出成分高。

1.png

『简介』

    辅料炒,即在中药炒制时,加入一定比例的辅料共同加热翻炒。根据加入辅料的不同,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火力一般为中火,砂炒可用武火。

2.png

『发展』

    炒法是中药炮制中应用历史最悠久、最基本的方法,在汉代的典籍中已有记载。但关于加辅料炒法在唐代才有所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外台秘要》和《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分别提到了土炒和麸炒等方法。

3.png

    宋代较前人在炒制方法上有所发展,《旅舍备要方》中提到:“黄连入生姜同杵,炒令紫色”;《脚气治法总要》提到:“杏仁以面炒制”;《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提到:“附子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

4.png

    到了元代,开始重视炮制辅料的作用,出现了麸炒枳实、土炒良姜、米炒斑蛰等方法,并制定了药物的具体炮制方法和要求,与目前炮制要求较为相似。

5.png

    明代《本草蒙筌》详述了447种药材的采集、加工、贮藏等方法。指出:“陈壁土制,窍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易伤上隔。”《本草纲目》加载了炮制方法近20类70法,有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并对方法与辅料进行了详细说明,多数制法至今沿用。

6.png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收集辅料炒制方法很多,有陈土炒、蛤粉炒、牡蛎粉炒、黄土炒、砂炒等,并且包括了很多现代的辅料炒制方法。

7.png

『目的』

1、增强补脾和胃作用:如山药、白术等,经麦麸炒制后,可增强其疗效。

2、缓和药性: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经麸炒后药性缓和,不致耗气伤阴。

3、矫臭矫味:如僵蚕,生品气味腥臭,经麸炒后矫正其气味,便于服用。

8.png

『作用』

1、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2、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优质、灶心土补脾止泻、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

9.png

『方法』

1、麸炒法

    先用中火或武火将锅烧热,将麦麸置于锅内,至略冒烟时投入药物,不断翻炒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显微黄色或较深黄色时取出,筛除麦麸,冷却后存放。

10.png

麸炒苍术

2、米炒法

    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一般认为以糯米为佳,通常多用大米,有些地区也采用“陈仓米”。米炒时,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取出,去米,放凉。

11.png

米炒党参

3、土炒法

    将研细过筛的炕心土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挂土色并透出想起时取出,筛去土,放凉。

12.png

土炒山药

4、砂炒法

    选用颗粒均匀的洁净河沙,先筛去粗砂粒及杂质,用武火加热翻炒至滑利、容易翻动时,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时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13.png

砂炒鳖甲

5、蛤粉炒

    蛤粉是软体动物文蛤的贝壳,洗净晒干研细过筛而成。将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投入药物,不断翻埋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14.png

蛤粉炒阿胶

6、滑石粉炒

    将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质酥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15.png

滑石粉炒水蛭

『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火力,如麸炒、米炒、土炒、蛤粉炒、滑石粉炒一般情况下用中火,砂烫一般用武火。

2、恰当掌握翻炒速度、温度、时间,如马钱子炮炙温度在230-240度之间,时间为3-4min,阿胶宜控制在130-150度之间,时间为3-5min。

16.png

3、灵活掌握辅料用量,如烫法辅料用量以能掩埋药物为度,土、麸、米用量按照各自不同要求执行。另外,砂、滑石粉、土粉、蛤粉等辅料可反复使用,但颜色加深后要更换。

4、贵重药材可先试温,如阿胶、穿山甲等,先试投少量药材,测定温度,以便控制火力。

17.png

    祝好朋友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



辅料炒

〖中医药文化〗

辅料炒制好,火候很重要。

文火和武火,适当掌握牢。

不及固无功,太过则损性。

为的是药效,煎出成分高。

1.png

『简介』

    辅料炒,即在中药炒制时,加入一定比例的辅料共同加热翻炒。根据加入辅料的不同,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火力一般为中火,砂炒可用武火。

2.png

『发展』

    炒法是中药炮制中应用历史最悠久、最基本的方法,在汉代的典籍中已有记载。但关于加辅料炒法在唐代才有所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外台秘要》和《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分别提到了土炒和麸炒等方法。

3.png

    宋代较前人在炒制方法上有所发展,《旅舍备要方》中提到:“黄连入生姜同杵,炒令紫色”;《脚气治法总要》提到:“杏仁以面炒制”;《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提到:“附子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

4.png

    到了元代,开始重视炮制辅料的作用,出现了麸炒枳实、土炒良姜、米炒斑蛰等方法,并制定了药物的具体炮制方法和要求,与目前炮制要求较为相似。

5.png

    明代《本草蒙筌》详述了447种药材的采集、加工、贮藏等方法。指出:“陈壁土制,窍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易伤上隔。”《本草纲目》加载了炮制方法近20类70法,有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并对方法与辅料进行了详细说明,多数制法至今沿用。

6.png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收集辅料炒制方法很多,有陈土炒、蛤粉炒、牡蛎粉炒、黄土炒、砂炒等,并且包括了很多现代的辅料炒制方法。

7.png

『目的』

1、增强补脾和胃作用:如山药、白术等,经麦麸炒制后,可增强其疗效。

2、缓和药性: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经麸炒后药性缓和,不致耗气伤阴。

3、矫臭矫味:如僵蚕,生品气味腥臭,经麸炒后矫正其气味,便于服用。

8.png

『作用』

1、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2、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优质、灶心土补脾止泻、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

9.png

『方法』

1、麸炒法

    先用中火或武火将锅烧热,将麦麸置于锅内,至略冒烟时投入药物,不断翻炒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显微黄色或较深黄色时取出,筛除麦麸,冷却后存放。

10.png

麸炒苍术

2、米炒法

    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一般认为以糯米为佳,通常多用大米,有些地区也采用“陈仓米”。米炒时,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取出,去米,放凉。

11.png

米炒党参

3、土炒法

    将研细过筛的炕心土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挂土色并透出想起时取出,筛去土,放凉。

12.png

土炒山药

4、砂炒法

    选用颗粒均匀的洁净河沙,先筛去粗砂粒及杂质,用武火加热翻炒至滑利、容易翻动时,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时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13.png

砂炒鳖甲

5、蛤粉炒

    蛤粉是软体动物文蛤的贝壳,洗净晒干研细过筛而成。将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投入药物,不断翻埋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14.png

蛤粉炒阿胶

6、滑石粉炒

    将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质酥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15.png

滑石粉炒水蛭

『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火力,如麸炒、米炒、土炒、蛤粉炒、滑石粉炒一般情况下用中火,砂烫一般用武火。

2、恰当掌握翻炒速度、温度、时间,如马钱子炮炙温度在230-240度之间,时间为3-4min,阿胶宜控制在130-150度之间,时间为3-5min。

16.png

3、灵活掌握辅料用量,如烫法辅料用量以能掩埋药物为度,土、麸、米用量按照各自不同要求执行。另外,砂、滑石粉、土粉、蛤粉等辅料可反复使用,但颜色加深后要更换。

4、贵重药材可先试温,如阿胶、穿山甲等,先试投少量药材,测定温度,以便控制火力。

17.png

    祝好朋友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