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净制
2015-07-17

〖中医药文化〗

中药净制第一关,

挑拣水洗方法全。

筛土拣杂保质量,

药性药效方能现。

1.png

『简介』

    净制指中药材在切制、炮制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等,以达到药用纯净度标准的炮制工序。

2.png

『发展历史』

    唐代以前: 汉代即有净制方法的记载, 仅张仲景的《金匾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新辑本宋《伤寒论》、《注解伤寒论》四部著作中共收载有炮制(脚注) 的中药83种, 其中明确要求净制的药材28种,方法有去皮、去心、去核、去毛等。

3.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净制品种略有增加, 净制范围亦有扩大, 第一次出现去尖、去青、去大枝、去根毛、去羽皮、洗去土等。《肘后备急方》中认为“蜀椒闭口者有毒,戟人咽喉气便欲绝,又令人吐白沫”,《本草经集注》还首先提出了巴豆“打破剥皮,刮去皮,不尔令人闷”,这一基本原则至今仍沿用。

4.png

    唐、宋时期:对净制的要求已基本确定下来,计有去皮、去壳、去芦、去苗、去枝梗、去毛、去须枝、去根毛、去羽皮、洗去土等。这些基本要求大多至今仍然使用。同时,对净制作用又有新的见解,如辛夷入药“去中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积实用时“当去核及中镶乃佳”(《新修本草》)。认为毛有致咳的副作用,穰不如外壳的疗效好, 故而去之, 但并无穰可致“胀”之意。

5.png

   元明清时期:净制的品种虽有进一步扩大,但方法仍沿用前人经验。

6.png

『净制目的』

1、分离药用部位。

    同一来源的药物入药部位不同,其性质各异,故要分开使用,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如麻黄草质茎升血压、发汗,根则降血压、止汗;莲子补脾止泻、养心安神,莲子心则清心、止血。

7.png

2、进行分档。

   药材在切制前应大小分档,使质量保持一致。避免大者“不及”小者“太过”,有效成分被破坏。

8.png

3、除去非药用部位。

   非药用部位影响用药的剂量,从而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故须除去。

9.png

4、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在产地采集、加工、运输过程中混入的泥沙、杂质、虫蛀霉变品,在炮制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离和洗刷,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通过净制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

10.png

『净制内容』

    净制主要包括清除杂质和分离清除非药用部位两部分内容。

11.png

『清除杂质』

1、挑、拣。

    将中药材放在竹长匾内或摊放在桌上,用手拣去簸不出、筛不下且不能入药的杂质,如核、柄、梗、骨、壳等,或变质失效的部分,如虫蛀、霉变及走油部分,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等。

12.png

2、筛选。

    根据中药材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箩,以筛去中药材中的砂石、杂质,使其达到洁净。筛选的方法,传统均使用竹筛、铁丝筛、铜筛等。现代多用机械操作,主要有振荡式筛药机和小型电动筛药机。

13.png

3、风选。

    利用中药材和杂质的质量不同,借风力将杂质除去。一般可利用簸箕或风车通过扬簸或扇风,使杂质和药用部分分离,以达纯净中药材之目的。

14.png

4、水选。

    将中药材通过水洗或浸漂除去杂质的常用方法,以使药物洁净。部分中药材有效成分易溶于水,一般采用“抢水法”,即快速洗涤药材,缩短中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以免损失药效。此外,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宜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防风、当归等。

15.png

『分离清除非药用部位』

1、去根去茎。

    除去非药用的茎、残根,一般包括主根、支根、须根等非药用部位。

16.png

2、去枝梗。

   将茎、叶、花类中药材放在竹匾内,用手或剪刀将其不入药的残基、叶柄、花蒂及须等摘除,使之纯净。

17.png

3、去皮壳。

   去皮壳包括树皮类药材除去栓皮、苔藓及不洁之物,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根皮及根茎皮,果实类、种子类中药材的果皮、种皮及核壳等。

18.png

4、去毛。

   除去部分叶类、果实类药材表面或内部的细绒毛,使药材美观洁净,避免服用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19.png

5、去心。

   除去根的木质部、枯朽部分,以及去种子类中药材的胚芽等。

20.png

6、去核。

   有些果实类中药材常用果肉而不用核(或种子),在加工时需将其除去。

21.png

7、去瓤。

   用金属刀或非金属(如竹片等),挖去果实类中药材中的内瓤、毛核,便于药用。

22.png

祝好朋友天将化日舒清景,室有春风聚太和!



中药净制

〖中医药文化〗

中药净制第一关,

挑拣水洗方法全。

筛土拣杂保质量,

药性药效方能现。

1.png

『简介』

    净制指中药材在切制、炮制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等,以达到药用纯净度标准的炮制工序。

2.png

『发展历史』

    唐代以前: 汉代即有净制方法的记载, 仅张仲景的《金匾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新辑本宋《伤寒论》、《注解伤寒论》四部著作中共收载有炮制(脚注) 的中药83种, 其中明确要求净制的药材28种,方法有去皮、去心、去核、去毛等。

3.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净制品种略有增加, 净制范围亦有扩大, 第一次出现去尖、去青、去大枝、去根毛、去羽皮、洗去土等。《肘后备急方》中认为“蜀椒闭口者有毒,戟人咽喉气便欲绝,又令人吐白沫”,《本草经集注》还首先提出了巴豆“打破剥皮,刮去皮,不尔令人闷”,这一基本原则至今仍沿用。

4.png

    唐、宋时期:对净制的要求已基本确定下来,计有去皮、去壳、去芦、去苗、去枝梗、去毛、去须枝、去根毛、去羽皮、洗去土等。这些基本要求大多至今仍然使用。同时,对净制作用又有新的见解,如辛夷入药“去中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积实用时“当去核及中镶乃佳”(《新修本草》)。认为毛有致咳的副作用,穰不如外壳的疗效好, 故而去之, 但并无穰可致“胀”之意。

5.png

   元明清时期:净制的品种虽有进一步扩大,但方法仍沿用前人经验。

6.png

『净制目的』

1、分离药用部位。

    同一来源的药物入药部位不同,其性质各异,故要分开使用,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如麻黄草质茎升血压、发汗,根则降血压、止汗;莲子补脾止泻、养心安神,莲子心则清心、止血。

7.png

2、进行分档。

   药材在切制前应大小分档,使质量保持一致。避免大者“不及”小者“太过”,有效成分被破坏。

8.png

3、除去非药用部位。

   非药用部位影响用药的剂量,从而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故须除去。

9.png

4、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在产地采集、加工、运输过程中混入的泥沙、杂质、虫蛀霉变品,在炮制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离和洗刷,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通过净制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

10.png

『净制内容』

    净制主要包括清除杂质和分离清除非药用部位两部分内容。

11.png

『清除杂质』

1、挑、拣。

    将中药材放在竹长匾内或摊放在桌上,用手拣去簸不出、筛不下且不能入药的杂质,如核、柄、梗、骨、壳等,或变质失效的部分,如虫蛀、霉变及走油部分,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等。

12.png

2、筛选。

    根据中药材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箩,以筛去中药材中的砂石、杂质,使其达到洁净。筛选的方法,传统均使用竹筛、铁丝筛、铜筛等。现代多用机械操作,主要有振荡式筛药机和小型电动筛药机。

13.png

3、风选。

    利用中药材和杂质的质量不同,借风力将杂质除去。一般可利用簸箕或风车通过扬簸或扇风,使杂质和药用部分分离,以达纯净中药材之目的。

14.png

4、水选。

    将中药材通过水洗或浸漂除去杂质的常用方法,以使药物洁净。部分中药材有效成分易溶于水,一般采用“抢水法”,即快速洗涤药材,缩短中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以免损失药效。此外,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宜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防风、当归等。

15.png

『分离清除非药用部位』

1、去根去茎。

    除去非药用的茎、残根,一般包括主根、支根、须根等非药用部位。

16.png

2、去枝梗。

   将茎、叶、花类中药材放在竹匾内,用手或剪刀将其不入药的残基、叶柄、花蒂及须等摘除,使之纯净。

17.png

3、去皮壳。

   去皮壳包括树皮类药材除去栓皮、苔藓及不洁之物,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根皮及根茎皮,果实类、种子类中药材的果皮、种皮及核壳等。

18.png

4、去毛。

   除去部分叶类、果实类药材表面或内部的细绒毛,使药材美观洁净,避免服用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19.png

5、去心。

   除去根的木质部、枯朽部分,以及去种子类中药材的胚芽等。

20.png

6、去核。

   有些果实类中药材常用果肉而不用核(或种子),在加工时需将其除去。

21.png

7、去瓤。

   用金属刀或非金属(如竹片等),挖去果实类中药材中的内瓤、毛核,便于药用。

22.png

祝好朋友天将化日舒清景,室有春风聚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