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医药(四)
2015-07-13

〖中医药文化〗

窗前孤灯诵古经,

精研灵兰秘典真,

中医情愫常入梦,

晨曦又传读书声。

1.png

近代中医药(四)

〖名医名著轶事〗

    梁保和,原名文藻,字荷汀,北京人。生于1876年,卒于1960年,享年84岁。梁氏认为中医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治病务求实效,应博采古今诸家之长。他认为治病不能见证治证,应从病因病症中求治法,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具体的治疗实践中。梁氏以济世活人为已任,不仅治病救人,而且兴办中医教育,创办“中国医药专门学校”,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png

『救助幼儿』

    梁氏辨治小儿热证,多以轻灵之剂获效。他呈治一男性患儿,2岁,高烧抽搐,经治不解,前医用羚羊粉、生石膏等大量寒凉药物,服药后高热稍减,但抽搐不止,神志昏愦。梁氏认为属寒凉过抑,冰伏其邪,表邪不解,热郁于里所致,治以轻清宣透,散寒解表。药用霜桑叶、薄荷、紫苏叶、荆芥、杭菊花、苦桔梗、莲子心、石菖蒲、钩藤、焦曲、麦冬、鲜芦根等。一剂烧退搐止,再用清热养阴以善其后。

3.png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或名《杜自明整骨经验概述》。骨伤科著作。杜自明口述,其助手整理。该书整理了杜氏擅长手法治病之特点,以及杜氏传授技艺,注重临床实践,强调:多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智。一旦临证,手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对骨之横断、斜断、碎断,筋之松弛、痉挛,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等,颇富特点与启发。

4.png

    杜自明,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生于1877年,卒于1961年。杜自明从事中医骨伤科60余年,坚持从临床实际出发,形成了独到的治疗骨折筋伤的手法。他根据《医宗金鉴》中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正骨八法,结合自己祖传手法,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他强调“多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智”,临证经验积累十足,自能手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对折骨伤筋的内在病情,从外施治,效果很好。

5.png

    王仆诚,原名联福,男,汉族,生于1877年,四川省江县人。王仆诚从事中医儿科工作60余年,造诣颇深,主张防重于治。他提倡“三分医药,七分调理”,反对常服药,乱服药。他说,只要慎风寒,节饮食,勤锻炼,讲卫生,小孩就会不生病或很少生病。即使偶而患病,只要稍加调理,也会很快痊愈。他强调,儿科医生不仅要富有同情心,而且还要有耐心,要善于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要耐心解释,多作分析,不要把小病说成大病,同时还要把应当注意的事情和调理方法告诉病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病治好。

6.png

〖医德事迹〗

    王仆诚常讲,人与人之间应当休戚与共,缓急相通。特别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更要将心比己。他说,医非营业,药以治病,医生不能唯名利是务。他主张,医生的职责是一不图报,二不沽名。在他创办的“荣丰堂”药店,悬挂着许多牌匾,他最喜欢“医非营业”、“药以治病”这两副。对于病重而又无钱买药的患者,他总是免费施药诊治。解放前,天花病广泛流行,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仅专心研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天花的有效疗法,而且热心推广接种牛痘疫苗以预防天花。每年春秋两季,他都要免费为群众接种牛痘疫苗。当时,成都尹仲锡曾设“慈惠堂”,收养被人遗弃、无家可归的病残孤儿,并教以技艺。他则义务为那些小孩治疗疾病,所需药品均免费提供。

7.png

    魏舒和,字长熙,河北省蔚县人,生于1891年。魏舒和临证非常重视调肝理胃(脾)、宣肺利窍,其中宣肺利窍医耳病是其学术特长。他见临床上肝胃(脾)不和病变最多,采用舒肝和胃法治疗颇有心得,故以“舒和”为号。宣肺利窍医耳病是魏舒和“耳聋治肺”观点的体现。他以此法治疗耳聋重听效果显著,常用药物如杏仁、桔梗、蝉衣、菖蒲等。

8.png

『施诊治病』

    魏舒和临床还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治一年逾古稀的女性患者,喘咳痰多,黄白相兼,病十余日,夜重昼轻,不能平卧,喉中痰鸣,脉象弦滑,舌质淡红,苔白滑而腻。使用宣肺化痰、平喘降逆法,取葶苈大枣汤、小青龙汤、生脉饮三方加减,药用葶苈子一钱、大枣五枚、杏仁泥三钱、苦桔梗一钱半、嫩射干一钱半、炙麻黄三分、五味子一钱、细辛三分同打,生石膏五钱、酒条芩三钱、浙川贝母各一钱半、桔红络各一钱半、旋覆花二钱(包)、鹅管石一钱、苏子霜一钱半、海浮石、黛蛤散各三钱布包,冬瓜子五钱、北沙参五钱、炙甘草一钱,二剂喘平,五剂诸症皆消。

9.png

〖当代名医〗

    纪宝华,男,1932年老2月生,湖北省黄梅县人。内科学教授,担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1950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包括会诊、急诊、门诊及病房工作。能熟练处理内科疾病,抢救过许多危重病人。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高血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瑞士进修期间从事高血压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尤其是关于Ca2+Mg2+交感受体与血管收缩关系方面的研究。

10.png

    愿好朋友立志须如三古盛,为书自起一家言!



近代中医药(四)

〖中医药文化〗

窗前孤灯诵古经,

精研灵兰秘典真,

中医情愫常入梦,

晨曦又传读书声。

1.png

近代中医药(四)

〖名医名著轶事〗

    梁保和,原名文藻,字荷汀,北京人。生于1876年,卒于1960年,享年84岁。梁氏认为中医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治病务求实效,应博采古今诸家之长。他认为治病不能见证治证,应从病因病症中求治法,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具体的治疗实践中。梁氏以济世活人为已任,不仅治病救人,而且兴办中医教育,创办“中国医药专门学校”,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png

『救助幼儿』

    梁氏辨治小儿热证,多以轻灵之剂获效。他呈治一男性患儿,2岁,高烧抽搐,经治不解,前医用羚羊粉、生石膏等大量寒凉药物,服药后高热稍减,但抽搐不止,神志昏愦。梁氏认为属寒凉过抑,冰伏其邪,表邪不解,热郁于里所致,治以轻清宣透,散寒解表。药用霜桑叶、薄荷、紫苏叶、荆芥、杭菊花、苦桔梗、莲子心、石菖蒲、钩藤、焦曲、麦冬、鲜芦根等。一剂烧退搐止,再用清热养阴以善其后。

3.png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或名《杜自明整骨经验概述》。骨伤科著作。杜自明口述,其助手整理。该书整理了杜氏擅长手法治病之特点,以及杜氏传授技艺,注重临床实践,强调:多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智。一旦临证,手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对骨之横断、斜断、碎断,筋之松弛、痉挛,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等,颇富特点与启发。

4.png

    杜自明,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生于1877年,卒于1961年。杜自明从事中医骨伤科60余年,坚持从临床实际出发,形成了独到的治疗骨折筋伤的手法。他根据《医宗金鉴》中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正骨八法,结合自己祖传手法,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他强调“多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智”,临证经验积累十足,自能手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对折骨伤筋的内在病情,从外施治,效果很好。

5.png

    王仆诚,原名联福,男,汉族,生于1877年,四川省江县人。王仆诚从事中医儿科工作60余年,造诣颇深,主张防重于治。他提倡“三分医药,七分调理”,反对常服药,乱服药。他说,只要慎风寒,节饮食,勤锻炼,讲卫生,小孩就会不生病或很少生病。即使偶而患病,只要稍加调理,也会很快痊愈。他强调,儿科医生不仅要富有同情心,而且还要有耐心,要善于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要耐心解释,多作分析,不要把小病说成大病,同时还要把应当注意的事情和调理方法告诉病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病治好。

6.png

〖医德事迹〗

    王仆诚常讲,人与人之间应当休戚与共,缓急相通。特别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更要将心比己。他说,医非营业,药以治病,医生不能唯名利是务。他主张,医生的职责是一不图报,二不沽名。在他创办的“荣丰堂”药店,悬挂着许多牌匾,他最喜欢“医非营业”、“药以治病”这两副。对于病重而又无钱买药的患者,他总是免费施药诊治。解放前,天花病广泛流行,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仅专心研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天花的有效疗法,而且热心推广接种牛痘疫苗以预防天花。每年春秋两季,他都要免费为群众接种牛痘疫苗。当时,成都尹仲锡曾设“慈惠堂”,收养被人遗弃、无家可归的病残孤儿,并教以技艺。他则义务为那些小孩治疗疾病,所需药品均免费提供。

7.png

    魏舒和,字长熙,河北省蔚县人,生于1891年。魏舒和临证非常重视调肝理胃(脾)、宣肺利窍,其中宣肺利窍医耳病是其学术特长。他见临床上肝胃(脾)不和病变最多,采用舒肝和胃法治疗颇有心得,故以“舒和”为号。宣肺利窍医耳病是魏舒和“耳聋治肺”观点的体现。他以此法治疗耳聋重听效果显著,常用药物如杏仁、桔梗、蝉衣、菖蒲等。

8.png

『施诊治病』

    魏舒和临床还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治一年逾古稀的女性患者,喘咳痰多,黄白相兼,病十余日,夜重昼轻,不能平卧,喉中痰鸣,脉象弦滑,舌质淡红,苔白滑而腻。使用宣肺化痰、平喘降逆法,取葶苈大枣汤、小青龙汤、生脉饮三方加减,药用葶苈子一钱、大枣五枚、杏仁泥三钱、苦桔梗一钱半、嫩射干一钱半、炙麻黄三分、五味子一钱、细辛三分同打,生石膏五钱、酒条芩三钱、浙川贝母各一钱半、桔红络各一钱半、旋覆花二钱(包)、鹅管石一钱、苏子霜一钱半、海浮石、黛蛤散各三钱布包,冬瓜子五钱、北沙参五钱、炙甘草一钱,二剂喘平,五剂诸症皆消。

9.png

〖当代名医〗

    纪宝华,男,1932年老2月生,湖北省黄梅县人。内科学教授,担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1950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包括会诊、急诊、门诊及病房工作。能熟练处理内科疾病,抢救过许多危重病人。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高血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瑞士进修期间从事高血压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尤其是关于Ca2+Mg2+交感受体与血管收缩关系方面的研究。

10.png

    愿好朋友立志须如三古盛,为书自起一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