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四)
2015-07-07

〖中医药文化〗

国医立基数千年,四大国粹有一篇。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1.png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四)

〖两宋名家〗

    王惟一, 9871067年间。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太医局教授医学,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惜未传世,天圣四年,宋政府再次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负责设计,政府组织工匠,于天圣五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王氏新撰针灸著作遂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由政府颁行全国,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

2.png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对宋代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王惟一为此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3.png

    掌禹锡,字唐卿,北宋许州郾城人,天禧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博学多闻,好储书,于《易经》、地域、医药诸学均有研究,著述颇多,曾参与编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著有《郡国手鉴》等,嘉祐二年(1057),奉敕与林亿、苏颂、张洞等共同修订《开宝本草》。掌禹锡等又会同医宫嘉宗古、朱有章等,以《开宝本草》为蓝本,参考诸家本草进行校正补充,编撰《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0卷,于嘉祐五年(1060)成书。

4.png

    林亿,精于医术,嘉祐二年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为主要校正者之一,他先与掌禹锡,苏颂等校定《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0卷,熙宁年间又与高保衡、孙奇、孙兆等人共同校定和刊印《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冀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的重要医著。

5.png

    郭雍(11061187),字子和。祖籍洛阳,出身儒门,其父师事程颐,对《周易》研究颇深,郭雍能传其父学,通于世务。隐居峡州,游浪长杨山谷间,自号白云先生。乾道年间(11651173),经湖北帅张孝详荐于朝,旌召不就,赐号冲晦处士。孝宗知其贤,常对辅臣称道他,并命所在州郡岁时致礼存问,后又封为颐正先生。郭氏笃好仲景之书,研究日深,因感于《伤寒论》已有残缺,于是采《素问》、《难经》、《千金方》、《外台秘要》诸书所论,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之说予以补充,于1181丰撰成《伤寒补亡论》20卷。

6.png

    陈承,北宋元祐间以医术闻世。祖籍阆中,为宋初名相陈尧佐曾孙。陈承幼年丧父,与母移居辽淮间,靠行医持家。临证多奇效,喜用凉药,远近闻名。陈承曾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合并,附以古今论说和个人闻见,于元祐七年(1092)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23卷,陈承还参加了大观年间(11071110)《印剂局方》的校正增补工作,官至将仕郎措置药同检阅方书。

7.png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钻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融会贯通。庞安时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庞氏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数万言,惜未传世。另外,还著有《主对集》、《本草补遗》,均已散佚。

8.png

     韩祗和,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10301100年间。据《伤寒微旨论》病案记载,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推断韩氏原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精深,他研习仲景《伤寒论》30余年,于1085年撰成《伤寒微旨论》2卷,两万余字,宏扬仲景思想又富有创新精神。韩氏倡用辛凉解表之法,所制方剂多用柴胡、簿荷、石膏、知母等辛凉清解之品。这不仅在医生习用温药普治外感病的当时具有补偏救弊之功,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9.png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于大观二年著成《伤寒百问》一书,流传过程中渐有残缺。

10.png

『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11.png

    苏颂(10201101),字子容。原籍为泉州同安县。幼承家教,勤于攻读,深通经史百家,学识渊博,举凡图纬、阴阳、五行、星历、山经、本草无不钻研。庆历二年中进士。苏颂在馆阁期间,曾与掌禹锡等人奉诏校注《开宝本草》,在编修过程中,苏颂等建议编撰绘有药图的本草书与《嘉祐本草》并行。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仁宗敕命由苏颂主持其事。苏颂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考虑到考证群书,资众见则其工易就;论著文字,出异手则其体不一,对全书关于形态描述的均予著录,其中虽有与旧说相背的,但亦予保留。若与文献有联系者,即以形类相假而归附之。还搜集了许多民间习用药,附在功用相同的药物条件之下,终于在嘉祐六年(1061)编成此书。

12.png

『位高不忘师』

    有一次,苏颂出巡,路过毫州,欧阳修照例率大小官员,出城迎接上司,口称。毫州刺史欧阳修,率属下官员,恭迎运使大人。苏颂一见欧阳修,立即翻身下马,端正衣冠整玉带,下跪叩头拜州官,口称:恩师在上,晚生苏颂拜见。这时候,大小官员都觉得惊奇,也一齐陪同下跪,欧阳修赶快向前,扶起苏颂.说:苏大人如此相待,下官怎当得起呀!苏颂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吗!苏颂能有今天,断不敢忘记恩师教诲深情,诸位大人请起,一同进城吧!众官员和百姓们都为他位高不忘师的高尚品德所感动。

13.png

    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杨氏治病每多奇效。相传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当时运气学说盛行,杨氏却反对根据运气巡方用药。崇宁年间泗州处决犯人,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解剖胸腹,察验脏腑,并一一绘制成图。杨介取此图参校古书,又取烟萝子所画,整理订正益以十二经图,撰成《存真环中图》(又名《存真图》)一卷,可借已佚。

14.png

    董汲,字及之,生卒年不详;北宋东平人。是著名儿科专家钱乙的同乡晚辈,幼年学儒,进士落第后急于养亲,加上自幼体弱多病,放弃功名而从事医学。他广泛读《素问》、《灵枢》及各种方书、本草著作,治疗多获奇效。董汲医术高明尤重医德,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往来于病者之家,虽严寒酷暑亦不辞辛劳,遇有贫困患者还常出钱资助周济。编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脚气治法总要》2卷。此外还撰有《旅舍备要方》一卷。

15.png

     陈师文,生卒年不详,宋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朝奉郎、尚书库部朗中、提辖措置药局等职。精于医术,与斐宗元齐名,大观年间(11071110),陈师文等建议朗廷修订方书。不久宋徽宗诏准这一请求,并施陈师文,陈承、裴宗元等对和剂局配方进行校订。陈师文等多方搜集资料,严格校订,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余方成《和剂局方》5卷,对后世影响极大。

16.png

     施发,字政卿,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青年时代攻读医学并举子业,专心致力医学研究,对疾病诊断理论及技术用力尤勤,取《内经》、《族经》、《甲乙经》之说,与有关脉学、诊法论著相互参正,分门别类,撰成《察病指南》3卷。书中以脉诊内容为主,沿用七表八里九道”24脉分类法,创造性地绘制了33幅脉象图,是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断学专著。并撰成《续易简方论》6卷,另外,还撰有《本草辨异》一书,今佚。

17.png

    陈文中,字文秀,生卒年不详,宿州符篱(今安徽省宿县)入。家乡为金人攻占后逃归南宋。曾任和安郎判太医同兼翰林良医等职。精通内科、儿科。在江苏涟水一带行医15年,救治病人很多。集家传己验之方,于1254年撰成《小儿痘疹方论》一卷,对痘疹进行了专门论述:除《小儿痘诊方论》之外,陈氏还撰有《小儿病证方论》四卷,论叙小儿的保养和发育,小儿指纹及面部形色望治,并论惊风及痘疹证治,附列方药。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陈氏二书合刊,名为《小儿病源痘疹方论》。陈氏学术以重视脾胃、善用温补为重要特点。

18.png

    两宋历代皇帝对医药之重视,是史无前例的,计两宋时期现存的医方与临床各科医书约近百种。两宋时期医药的发展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发展,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临床各科的进步。

    祝好朋友英雄业绩超千古,风流人物看如今!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四)

〖中医药文化〗

国医立基数千年,四大国粹有一篇。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1.png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四)

〖两宋名家〗

    王惟一, 9871067年间。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太医局教授医学,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惜未传世,天圣四年,宋政府再次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负责设计,政府组织工匠,于天圣五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王氏新撰针灸著作遂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由政府颁行全国,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

2.png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对宋代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王惟一为此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3.png

    掌禹锡,字唐卿,北宋许州郾城人,天禧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博学多闻,好储书,于《易经》、地域、医药诸学均有研究,著述颇多,曾参与编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著有《郡国手鉴》等,嘉祐二年(1057),奉敕与林亿、苏颂、张洞等共同修订《开宝本草》。掌禹锡等又会同医宫嘉宗古、朱有章等,以《开宝本草》为蓝本,参考诸家本草进行校正补充,编撰《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0卷,于嘉祐五年(1060)成书。

4.png

    林亿,精于医术,嘉祐二年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为主要校正者之一,他先与掌禹锡,苏颂等校定《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0卷,熙宁年间又与高保衡、孙奇、孙兆等人共同校定和刊印《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冀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的重要医著。

5.png

    郭雍(11061187),字子和。祖籍洛阳,出身儒门,其父师事程颐,对《周易》研究颇深,郭雍能传其父学,通于世务。隐居峡州,游浪长杨山谷间,自号白云先生。乾道年间(11651173),经湖北帅张孝详荐于朝,旌召不就,赐号冲晦处士。孝宗知其贤,常对辅臣称道他,并命所在州郡岁时致礼存问,后又封为颐正先生。郭氏笃好仲景之书,研究日深,因感于《伤寒论》已有残缺,于是采《素问》、《难经》、《千金方》、《外台秘要》诸书所论,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之说予以补充,于1181丰撰成《伤寒补亡论》20卷。

6.png

    陈承,北宋元祐间以医术闻世。祖籍阆中,为宋初名相陈尧佐曾孙。陈承幼年丧父,与母移居辽淮间,靠行医持家。临证多奇效,喜用凉药,远近闻名。陈承曾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合并,附以古今论说和个人闻见,于元祐七年(1092)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23卷,陈承还参加了大观年间(11071110)《印剂局方》的校正增补工作,官至将仕郎措置药同检阅方书。

7.png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钻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融会贯通。庞安时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庞氏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数万言,惜未传世。另外,还著有《主对集》、《本草补遗》,均已散佚。

8.png

     韩祗和,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10301100年间。据《伤寒微旨论》病案记载,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推断韩氏原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精深,他研习仲景《伤寒论》30余年,于1085年撰成《伤寒微旨论》2卷,两万余字,宏扬仲景思想又富有创新精神。韩氏倡用辛凉解表之法,所制方剂多用柴胡、簿荷、石膏、知母等辛凉清解之品。这不仅在医生习用温药普治外感病的当时具有补偏救弊之功,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9.png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于大观二年著成《伤寒百问》一书,流传过程中渐有残缺。

10.png

『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11.png

    苏颂(10201101),字子容。原籍为泉州同安县。幼承家教,勤于攻读,深通经史百家,学识渊博,举凡图纬、阴阳、五行、星历、山经、本草无不钻研。庆历二年中进士。苏颂在馆阁期间,曾与掌禹锡等人奉诏校注《开宝本草》,在编修过程中,苏颂等建议编撰绘有药图的本草书与《嘉祐本草》并行。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仁宗敕命由苏颂主持其事。苏颂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考虑到考证群书,资众见则其工易就;论著文字,出异手则其体不一,对全书关于形态描述的均予著录,其中虽有与旧说相背的,但亦予保留。若与文献有联系者,即以形类相假而归附之。还搜集了许多民间习用药,附在功用相同的药物条件之下,终于在嘉祐六年(1061)编成此书。

12.png

『位高不忘师』

    有一次,苏颂出巡,路过毫州,欧阳修照例率大小官员,出城迎接上司,口称。毫州刺史欧阳修,率属下官员,恭迎运使大人。苏颂一见欧阳修,立即翻身下马,端正衣冠整玉带,下跪叩头拜州官,口称:恩师在上,晚生苏颂拜见。这时候,大小官员都觉得惊奇,也一齐陪同下跪,欧阳修赶快向前,扶起苏颂.说:苏大人如此相待,下官怎当得起呀!苏颂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吗!苏颂能有今天,断不敢忘记恩师教诲深情,诸位大人请起,一同进城吧!众官员和百姓们都为他位高不忘师的高尚品德所感动。

13.png

    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杨氏治病每多奇效。相传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当时运气学说盛行,杨氏却反对根据运气巡方用药。崇宁年间泗州处决犯人,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解剖胸腹,察验脏腑,并一一绘制成图。杨介取此图参校古书,又取烟萝子所画,整理订正益以十二经图,撰成《存真环中图》(又名《存真图》)一卷,可借已佚。

14.png

    董汲,字及之,生卒年不详;北宋东平人。是著名儿科专家钱乙的同乡晚辈,幼年学儒,进士落第后急于养亲,加上自幼体弱多病,放弃功名而从事医学。他广泛读《素问》、《灵枢》及各种方书、本草著作,治疗多获奇效。董汲医术高明尤重医德,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往来于病者之家,虽严寒酷暑亦不辞辛劳,遇有贫困患者还常出钱资助周济。编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脚气治法总要》2卷。此外还撰有《旅舍备要方》一卷。

15.png

     陈师文,生卒年不详,宋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朝奉郎、尚书库部朗中、提辖措置药局等职。精于医术,与斐宗元齐名,大观年间(11071110),陈师文等建议朗廷修订方书。不久宋徽宗诏准这一请求,并施陈师文,陈承、裴宗元等对和剂局配方进行校订。陈师文等多方搜集资料,严格校订,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余方成《和剂局方》5卷,对后世影响极大。

16.png

     施发,字政卿,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青年时代攻读医学并举子业,专心致力医学研究,对疾病诊断理论及技术用力尤勤,取《内经》、《族经》、《甲乙经》之说,与有关脉学、诊法论著相互参正,分门别类,撰成《察病指南》3卷。书中以脉诊内容为主,沿用七表八里九道”24脉分类法,创造性地绘制了33幅脉象图,是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断学专著。并撰成《续易简方论》6卷,另外,还撰有《本草辨异》一书,今佚。

17.png

    陈文中,字文秀,生卒年不详,宿州符篱(今安徽省宿县)入。家乡为金人攻占后逃归南宋。曾任和安郎判太医同兼翰林良医等职。精通内科、儿科。在江苏涟水一带行医15年,救治病人很多。集家传己验之方,于1254年撰成《小儿痘疹方论》一卷,对痘疹进行了专门论述:除《小儿痘诊方论》之外,陈氏还撰有《小儿病证方论》四卷,论叙小儿的保养和发育,小儿指纹及面部形色望治,并论惊风及痘疹证治,附列方药。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陈氏二书合刊,名为《小儿病源痘疹方论》。陈氏学术以重视脾胃、善用温补为重要特点。

18.png

    两宋历代皇帝对医药之重视,是史无前例的,计两宋时期现存的医方与临床各科医书约近百种。两宋时期医药的发展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发展,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临床各科的进步。

    祝好朋友英雄业绩超千古,风流人物看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