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一)
2015-07-07

〖中医药文化〗

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

国医立基数千载,四大国粹有一篇。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1.png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一)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组织人员编撰本草和方书,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局、养济局、福田局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

2.png

〖医药名著及名家〗

    《太平圣惠方》中国宋代官修方书,北宋王怀隐等编纂,历经十四年。全书共100卷,1670门,方16834首。包括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内、外、骨伤、金创、胎产、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书中搜集的医方,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医学水平,其中有关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开内障眼论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均为中国现存最早记录。

3.png

    王怀隐,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978年,奉命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编修方书。992年书成,名《太平圣惠方》,太宗作序,颁行各州。

4.png

    《养老奉亲书》又名《奉亲养老书》、《养老全书》,北宋陈直撰,成书年代不晚于1085年。书中广泛搜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专门论述老人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养老奉亲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并外传至朝鲜和日本。

5.png

     陈直,宋代医家,生平无考,主张饮食调治精、气、神。陈氏认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指出了饮食乃精气神三者的物质基础。由于“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所以陈氏非常重视饮食调治,以求保健延年。而饮食调治之要,在于调理脾胃,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6.png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全书共31卷,收载药物1746种,其中增加药物660种,有药图294幅,分类较有系统,论述也较周详。书中引述了大量文献资料,共引经史方书240余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内容幸赖《证类本草》保存下来,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绩。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证类本草》是对宋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本草纲目》问世之前流行500余年,一直是本草学研究的范本,在本草上具有重要地位。

7.png

    唐慎微,字审元,北宋著名药学家,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而且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约余公元1082年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药物著作且附有方剂的,实际是从此书开始的。因此唐慎微可以当之无愧的堪称是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

8.png

    《集要广注•词义月光》藏医药著作,简称《月光》,是古印度医药著作《八支集要》的注疏本。《八支集要》是印度寿命吠陀医学重要医家伐八他的著作,公元八世纪,迦湿弥罗(今译克什米尔)学者达瓦拉嘎瓦对《八支集要》进行了注疏而成。这两部著作为十一世纪左右的藏族哲学家、医家洛钦•仁钦桑波介绍到西藏,并全文译为藏文医著,仁钦桑波作了一些注疏和发挥,使其成为藏医学作品,其藏医的八支即是全身病支、儿童病支、妇女病支、魔邪病支、创伤支、中毒支、返老支及壮阳支,这些译著在藏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伐八他梵名帕郭,也称马鸣,是公元二世纪左右的印度哲学家,在医学上,他集古代吠陀医学的精要,著成《八支集要》等书,并著有自注书《医学八支论自注》。

9.png

    《史载之方》又名《指南方》,宋代史堪撰,1068年成书,全书上、下二卷,31门,每门下列医论若干篇,书末附治疗诸方数十首。该书重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临证诊治,强调诊脉的重要性,以大量篇幅阐发各类疾病的脉象特点及内在机理,常以脉辨证定性和施治。

10.png

    史堪,字载之,宋代医家,眉州人。官至郡守,精于医药。治病以法炮制用药,审证精当,常三、四服药即效。不愈即重新审证,检讨其由,改用他法,以符病情。尝治一同邑人,恶闻食臭,神倦消瘦,医莫能愈。史氏依《内经》诊为“食挂”,予以调治而愈。蔡京患便秘,史氏以紫菀清其肺气调治而愈。

11.png

    《小儿药证直诀》,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12.png

    钱乙生于宋明道元年,卒于政和三年。北宋著名儿科学家,祖籍浙江钱塘。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钱乙还著有《伤寒指论微》5卷,《婴孺论》百篇,可惜已散佚,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13.png

    阎季忠,一作孝忠,6岁时患“惊疳癖瘕”,蒙钱乙治愈,对钱氏颇为尊崇,珍藏家传钱乙方10余首。大观初年(1107)季忠初为官时,于亲友间得。钱乙关于病证的论述10条;后6年又获钱氏晚年杂方若干首;至京师后又见到钱乙著作传本,但历次所得杂乱无章,各有得失,因而相互参校,重新编次,删其重复,正其讹谬,改其俚语,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于宣和元年(1119)刊行。

14.png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国正华年花烂熳,人逢盛世寿增添!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一)

〖中医药文化〗

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

国医立基数千载,四大国粹有一篇。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1.png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一)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组织人员编撰本草和方书,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局、养济局、福田局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

2.png

〖医药名著及名家〗

    《太平圣惠方》中国宋代官修方书,北宋王怀隐等编纂,历经十四年。全书共100卷,1670门,方16834首。包括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内、外、骨伤、金创、胎产、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书中搜集的医方,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医学水平,其中有关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开内障眼论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均为中国现存最早记录。

3.png

    王怀隐,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978年,奉命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编修方书。992年书成,名《太平圣惠方》,太宗作序,颁行各州。

4.png

    《养老奉亲书》又名《奉亲养老书》、《养老全书》,北宋陈直撰,成书年代不晚于1085年。书中广泛搜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专门论述老人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养老奉亲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并外传至朝鲜和日本。

5.png

     陈直,宋代医家,生平无考,主张饮食调治精、气、神。陈氏认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指出了饮食乃精气神三者的物质基础。由于“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所以陈氏非常重视饮食调治,以求保健延年。而饮食调治之要,在于调理脾胃,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6.png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全书共31卷,收载药物1746种,其中增加药物660种,有药图294幅,分类较有系统,论述也较周详。书中引述了大量文献资料,共引经史方书240余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内容幸赖《证类本草》保存下来,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绩。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证类本草》是对宋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本草纲目》问世之前流行500余年,一直是本草学研究的范本,在本草上具有重要地位。

7.png

    唐慎微,字审元,北宋著名药学家,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而且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约余公元1082年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药物著作且附有方剂的,实际是从此书开始的。因此唐慎微可以当之无愧的堪称是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

8.png

    《集要广注•词义月光》藏医药著作,简称《月光》,是古印度医药著作《八支集要》的注疏本。《八支集要》是印度寿命吠陀医学重要医家伐八他的著作,公元八世纪,迦湿弥罗(今译克什米尔)学者达瓦拉嘎瓦对《八支集要》进行了注疏而成。这两部著作为十一世纪左右的藏族哲学家、医家洛钦•仁钦桑波介绍到西藏,并全文译为藏文医著,仁钦桑波作了一些注疏和发挥,使其成为藏医学作品,其藏医的八支即是全身病支、儿童病支、妇女病支、魔邪病支、创伤支、中毒支、返老支及壮阳支,这些译著在藏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伐八他梵名帕郭,也称马鸣,是公元二世纪左右的印度哲学家,在医学上,他集古代吠陀医学的精要,著成《八支集要》等书,并著有自注书《医学八支论自注》。

9.png

    《史载之方》又名《指南方》,宋代史堪撰,1068年成书,全书上、下二卷,31门,每门下列医论若干篇,书末附治疗诸方数十首。该书重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临证诊治,强调诊脉的重要性,以大量篇幅阐发各类疾病的脉象特点及内在机理,常以脉辨证定性和施治。

10.png

    史堪,字载之,宋代医家,眉州人。官至郡守,精于医药。治病以法炮制用药,审证精当,常三、四服药即效。不愈即重新审证,检讨其由,改用他法,以符病情。尝治一同邑人,恶闻食臭,神倦消瘦,医莫能愈。史氏依《内经》诊为“食挂”,予以调治而愈。蔡京患便秘,史氏以紫菀清其肺气调治而愈。

11.png

    《小儿药证直诀》,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12.png

    钱乙生于宋明道元年,卒于政和三年。北宋著名儿科学家,祖籍浙江钱塘。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钱乙还著有《伤寒指论微》5卷,《婴孺论》百篇,可惜已散佚,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13.png

    阎季忠,一作孝忠,6岁时患“惊疳癖瘕”,蒙钱乙治愈,对钱氏颇为尊崇,珍藏家传钱乙方10余首。大观初年(1107)季忠初为官时,于亲友间得。钱乙关于病证的论述10条;后6年又获钱氏晚年杂方若干首;至京师后又见到钱乙著作传本,但历次所得杂乱无章,各有得失,因而相互参校,重新编次,删其重复,正其讹谬,改其俚语,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于宣和元年(1119)刊行。

14.png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国正华年花烂熳,人逢盛世寿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