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之隋唐时期(三)
2015-07-07

〖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承中华瑰宝;

增强民族自信。

1.png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之隋唐时期(三)

〖隋唐其他名医〗

    崔知悌许州鄢陵人,先后任户部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他嗜好医药,特别对“骨蒸病”(结核病)的发病传染及临床证状有详尽描述。崔氏善于针灸,尤长于灸骨蒸之法,著有《纂要法》、《骨蒸病灸方》、《产图》等,《外台秘要》收载其著述及方剂颇多。崔知悌治疗“热痢”,创制“黄连丸”、“黄连解毒汤”,成为传世验方。

2.png

    秦鸣鹤,唐代针灸家,任唐高宗侍医后。唐高宗患头风眩,病双目不能视,秦诊为风毒上攻,为刺百会及脑户出血,豁然眼明。

3.png

    韦慈藏,名汛,京兆人。690年前后为武则天御医,707年前后,曾任光禄卿。后辞官归隐,常带一黑犬随行,游走民间,施药治病,深得群众爱戴。唐玄宗擢以官职,慈藏不受,以济药活人为乐。群众敬仰他的医德仁术,尊之为“药王”。《外台秘要》和敦煌医书中载有他的少数医方。

4.png

    韦善俊,京兆洛南人。以精于医药疗效显著闻名,被当地崇为药王。后其种药山岭被称为药籽岭,韦氏墓葬即在山麓。岭上建有韦公祠,世代祭祀不绝。县城以北的燕子山筑有药王庙,立韦氏塑像,庙门书联:“仙境非遥,药粒伏埋韦氏垄;春风又到,杏花俨放堇公林。”

5.png

    王方庆,初唐医药学家,自称为书圣王羲之的后人,史书说他雅有材度,博学多闻,笃好经方,精于药性。武则天时任广州都督、太子侍读、麟台监等,曾监领张文仲等撰集药方。所著《新本草》41卷、《药性要诀》5卷、《岭南急要方》5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10卷,均佚。

6.png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等。后又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对医学颇有研究,特别重视收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编纂《传信方》两卷,广行于世,济人甚众,已佚。又撰修《本草经方集》,亦佚。

7.png

    宋清,长安人,民间医家,善治疮疡。他优价收购地道药材,卖药于市,货真价实,济危救人。患者求药,无钱即赊。年终如无力偿还,虽债券堆积如山,宋清也付之一炬,不再索还。故长安有“人有义声,卖药宋清”之美誉。

8.png

    于志宁(588665) 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为唐太宗近臣,高宗永徽二年至显庆四年(651659)任左仆射,奉诏与李勣、苏敬等修订《本草》编成中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并图共54卷。

9.png

    孔志约,唐代药学家,曾任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参与《新修本草》的编撰工作,并为该书写序。这篇序言精辟论述了唐以前的本草史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之不足,并阐明《新修本草》的编撰经过及其意义。孔氏另撰有《本草音义》20卷,已佚。

10.png

    杜善方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精于药学,撰有《本草性事类》1卷。

    王勃(650675)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为朝散郎,初唐文学家。他推崇“人子不可不知医”之说,闻京兆曹元洞明医道,就拜其为师。他以虢州多产药草,求补为虢州参军。撰有《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另著《医语纂委》1卷,已佚。上元二年(675)赴交趾探父,渡南海时溺水而亡。

11.png

    田休裕,唐代眼科医家,玄宗时(712756)任内直郎。开元十七年(729),宰相张嘉贞眼病,瞑无所见,田氏奉玄宗命为其治疗。

12.png

    韦宙,京兆万年人。曾任太原节度副使、左仆射等,兼好医药,撰有《集验独行方》12卷,已佚。

13.png

     杜光庭,字圣宾,自号东瀛子,又号广成先生。唐末道士,精研医药。多次应试不中,后入山修道。唐僖宗入蜀召任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后归老于青城山。撰有《了证歌》1卷,已佚;《玉函经》3卷。后有崔嘉彦《注广先生玉函经》等行世。该书为脉学著作,阐析脉证关系及脉象之生理、病理。

14.png

     苏游,唐代医家,对“传尸”病深有研究的唐代医家。著有《玄感传尸方》1卷,已佚,《外台秘要》第13卷长篇转录其《传尸方》论述。

15.png

    赵鄂,鄜州人,唐代医家。治病多有奇效,初为马医,后到京都长安张榜自通姓名行医。治好了为当时任尚药奉御梁新诊断为不治之病的重危疾患,从此声名大振。后梁新与赵鄂结为好友,并举赵鄂在朝廷任职,官至太仆令。

16.png

    石公集,同州人,唐代眼科医家。其祖、父都擅长针拨内障之术,公集承袭家技,学验更丰。开成二年(837)他诊视诗人杜牧弟弟的眼病,断为内障,并说须在一年以后脂老硬如白玉之时方可施术。隔年以后之春果然见患者瞳子中脂如玉白。石公集以针旁入白睛穴拨去之,眼病获愈。由此可见石氏对该病的病理、发展及手术时机有准确预见,治疗技术精巧高超。

17.png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盛世辉煌抒壮志,春光璀璨绘蓝图!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之隋唐时期(三)

〖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承中华瑰宝;

增强民族自信。

1.png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之隋唐时期(三)

〖隋唐其他名医〗

    崔知悌许州鄢陵人,先后任户部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他嗜好医药,特别对“骨蒸病”(结核病)的发病传染及临床证状有详尽描述。崔氏善于针灸,尤长于灸骨蒸之法,著有《纂要法》、《骨蒸病灸方》、《产图》等,《外台秘要》收载其著述及方剂颇多。崔知悌治疗“热痢”,创制“黄连丸”、“黄连解毒汤”,成为传世验方。

2.png

    秦鸣鹤,唐代针灸家,任唐高宗侍医后。唐高宗患头风眩,病双目不能视,秦诊为风毒上攻,为刺百会及脑户出血,豁然眼明。

3.png

    韦慈藏,名汛,京兆人。690年前后为武则天御医,707年前后,曾任光禄卿。后辞官归隐,常带一黑犬随行,游走民间,施药治病,深得群众爱戴。唐玄宗擢以官职,慈藏不受,以济药活人为乐。群众敬仰他的医德仁术,尊之为“药王”。《外台秘要》和敦煌医书中载有他的少数医方。

4.png

    韦善俊,京兆洛南人。以精于医药疗效显著闻名,被当地崇为药王。后其种药山岭被称为药籽岭,韦氏墓葬即在山麓。岭上建有韦公祠,世代祭祀不绝。县城以北的燕子山筑有药王庙,立韦氏塑像,庙门书联:“仙境非遥,药粒伏埋韦氏垄;春风又到,杏花俨放堇公林。”

5.png

    王方庆,初唐医药学家,自称为书圣王羲之的后人,史书说他雅有材度,博学多闻,笃好经方,精于药性。武则天时任广州都督、太子侍读、麟台监等,曾监领张文仲等撰集药方。所著《新本草》41卷、《药性要诀》5卷、《岭南急要方》5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10卷,均佚。

6.png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等。后又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对医学颇有研究,特别重视收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编纂《传信方》两卷,广行于世,济人甚众,已佚。又撰修《本草经方集》,亦佚。

7.png

    宋清,长安人,民间医家,善治疮疡。他优价收购地道药材,卖药于市,货真价实,济危救人。患者求药,无钱即赊。年终如无力偿还,虽债券堆积如山,宋清也付之一炬,不再索还。故长安有“人有义声,卖药宋清”之美誉。

8.png

    于志宁(588665) 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为唐太宗近臣,高宗永徽二年至显庆四年(651659)任左仆射,奉诏与李勣、苏敬等修订《本草》编成中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并图共54卷。

9.png

    孔志约,唐代药学家,曾任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参与《新修本草》的编撰工作,并为该书写序。这篇序言精辟论述了唐以前的本草史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之不足,并阐明《新修本草》的编撰经过及其意义。孔氏另撰有《本草音义》20卷,已佚。

10.png

    杜善方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精于药学,撰有《本草性事类》1卷。

    王勃(650675)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为朝散郎,初唐文学家。他推崇“人子不可不知医”之说,闻京兆曹元洞明医道,就拜其为师。他以虢州多产药草,求补为虢州参军。撰有《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另著《医语纂委》1卷,已佚。上元二年(675)赴交趾探父,渡南海时溺水而亡。

11.png

    田休裕,唐代眼科医家,玄宗时(712756)任内直郎。开元十七年(729),宰相张嘉贞眼病,瞑无所见,田氏奉玄宗命为其治疗。

12.png

    韦宙,京兆万年人。曾任太原节度副使、左仆射等,兼好医药,撰有《集验独行方》12卷,已佚。

13.png

     杜光庭,字圣宾,自号东瀛子,又号广成先生。唐末道士,精研医药。多次应试不中,后入山修道。唐僖宗入蜀召任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后归老于青城山。撰有《了证歌》1卷,已佚;《玉函经》3卷。后有崔嘉彦《注广先生玉函经》等行世。该书为脉学著作,阐析脉证关系及脉象之生理、病理。

14.png

     苏游,唐代医家,对“传尸”病深有研究的唐代医家。著有《玄感传尸方》1卷,已佚,《外台秘要》第13卷长篇转录其《传尸方》论述。

15.png

    赵鄂,鄜州人,唐代医家。治病多有奇效,初为马医,后到京都长安张榜自通姓名行医。治好了为当时任尚药奉御梁新诊断为不治之病的重危疾患,从此声名大振。后梁新与赵鄂结为好友,并举赵鄂在朝廷任职,官至太仆令。

16.png

    石公集,同州人,唐代眼科医家。其祖、父都擅长针拨内障之术,公集承袭家技,学验更丰。开成二年(837)他诊视诗人杜牧弟弟的眼病,断为内障,并说须在一年以后脂老硬如白玉之时方可施术。隔年以后之春果然见患者瞳子中脂如玉白。石公集以针旁入白睛穴拨去之,眼病获愈。由此可见石氏对该病的病理、发展及手术时机有准确预见,治疗技术精巧高超。

17.png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盛世辉煌抒壮志,春光璀璨绘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