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忽必烈在看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后,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这说明忽必烈受汉化的程度之深。但元朝只有97年的国祚,并没有像忽必烈希望的那样“与天同寿,泽被万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元朝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还是给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领土:开疆拓土
自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迎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之后则是宋、辽、金、西夏、吐蕃、大理之间的并存。宋朝虽继承华夏正统,但其疆域从未达到像汉唐一样的辉煌。而元朝的出现,结束了这种近36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版图。更重要的是,西藏在元朝时第一次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如今皆赋役之,比于内陆。元朝不仅疆域大大超出汉唐极盛之时,还对边疆加强了管理,使得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政治: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同时,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统辖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等。当时全国共分设11个行省,其中包括了唐代时所谓的“羁縻之州”。元朝的行省制,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来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带来了深远影响。它使帝国中央在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了国家的高效运转和稳定。
三、经济:四面开花
元朝经济上大体以农业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只是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蒙古贵族在西征、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俘虏了大批手工业者,都集中到官营手工业局、院。元朝统一后,手工业局、院遍布全国各地。这些官营的手工业场所规模较大,分工较细,能工巧匠较多,因而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不过,官营手工业的发达也对民间手工业有一定的限制。
此外,元朝对外交流持开放态度,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元朝的海上贸易远超唐宋。这些使得它成为当时相当富裕的国家。元朝的经济繁荣不仅体现在国内,还通过对外贸易影响了世界。
四、民族:互通融合
元朝的大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融合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
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杂处,互通婚姻。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色目人,与汉人逐渐融合为一体,蒙古人也逐渐汉化。尽管汉人和南人在元朝的地位较为低下,但各少数民族还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化非常明显。这些少数民族仍保存着一些他们独特的习俗和信仰,后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五、交通:南北畅顺
元朝不仅有完备的驿传制度,而且注重发展漕运和海运。元灭南宋后,为了使南方粮食能运到北方,开辟了南北海运线。
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在宋、金时已不通畅,元世祖对运河进行了疏浚与整修。分别开挖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运河航线不必绕道洛阳,全程缩短了约900公里。这对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元朝是中外交流、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的时期。陆路可以通达波斯、叙利亚、斡罗思和欧洲其他国家。海路通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各国旅行家在元代来往频繁,《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及亚洲的重要来源,对后来的地理大发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文化:兼容并包
元代在民族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甚至允许欧洲人在元朝做官和通婚。
兼容并包的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使元朝成为继汉唐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元代的文化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还通过对外交流影响了世界。
以上这些是元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然而,也不可否认元朝征服的破坏性,有些甚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这些也是元帝国短命的重要因素,这里就不再赘述。
据说忽必烈在看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后,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这说明忽必烈受汉化的程度之深。但元朝只有97年的国祚,并没有像忽必烈希望的那样“与天同寿,泽被万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元朝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还是给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领土:开疆拓土
自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迎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之后则是宋、辽、金、西夏、吐蕃、大理之间的并存。宋朝虽继承华夏正统,但其疆域从未达到像汉唐一样的辉煌。而元朝的出现,结束了这种近36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版图。更重要的是,西藏在元朝时第一次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如今皆赋役之,比于内陆。元朝不仅疆域大大超出汉唐极盛之时,还对边疆加强了管理,使得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政治: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同时,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统辖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等。当时全国共分设11个行省,其中包括了唐代时所谓的“羁縻之州”。元朝的行省制,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来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带来了深远影响。它使帝国中央在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了国家的高效运转和稳定。
三、经济:四面开花
元朝经济上大体以农业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只是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蒙古贵族在西征、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俘虏了大批手工业者,都集中到官营手工业局、院。元朝统一后,手工业局、院遍布全国各地。这些官营的手工业场所规模较大,分工较细,能工巧匠较多,因而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不过,官营手工业的发达也对民间手工业有一定的限制。
此外,元朝对外交流持开放态度,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元朝的海上贸易远超唐宋。这些使得它成为当时相当富裕的国家。元朝的经济繁荣不仅体现在国内,还通过对外贸易影响了世界。
四、民族:互通融合
元朝的大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融合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
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杂处,互通婚姻。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色目人,与汉人逐渐融合为一体,蒙古人也逐渐汉化。尽管汉人和南人在元朝的地位较为低下,但各少数民族还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化非常明显。这些少数民族仍保存着一些他们独特的习俗和信仰,后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五、交通:南北畅顺
元朝不仅有完备的驿传制度,而且注重发展漕运和海运。元灭南宋后,为了使南方粮食能运到北方,开辟了南北海运线。
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在宋、金时已不通畅,元世祖对运河进行了疏浚与整修。分别开挖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运河航线不必绕道洛阳,全程缩短了约900公里。这对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元朝是中外交流、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的时期。陆路可以通达波斯、叙利亚、斡罗思和欧洲其他国家。海路通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各国旅行家在元代来往频繁,《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及亚洲的重要来源,对后来的地理大发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文化:兼容并包
元代在民族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甚至允许欧洲人在元朝做官和通婚。
兼容并包的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使元朝成为继汉唐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元代的文化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还通过对外交流影响了世界。
以上这些是元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然而,也不可否认元朝征服的破坏性,有些甚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这些也是元帝国短命的重要因素,这里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