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她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她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她被誉为“布业的始祖”。
一、黎族同胞的馈赠
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朝代,几乎都以战乱终结,南宋也不例外。南宋末年,连年的民族战争导致杀戮不断,生灵涂炭,粮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
出生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黄道婆,与大多数江南百姓一样,为了躲避战乱,南下逃生。她一路逃到了海南岛的南部地区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三亚市附近。
崖州是黎族人的居住地,黎族人以种植棉花为生。善良的黎族人民收留了黄道婆。她辛勤耕耘,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从黎族同胞那里学会了原始的棉纺织技术。
元朝灭南宋后,大规模的战争和杀戮结束,国家再次统一,百姓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元朝元贞年间,约公元1296年左右,在海南崖州生活了几十年的黄道婆,回到了松江老家。
当时,普通汉人百姓的衣料和床上用品,除了少部分丝绸和动物毛皮外,主要还是以麻布为主。中国有个成语叫“衣锦还乡”,其中“锦”指的是织有不同颜色和图案的丝绸。然而,身为平民百姓的黄道婆还乡时,一定不是“衣锦还乡”,而是穿着自己纺织并缝制的棉布衣回到家乡。而且,她一定随身带了一种极其贵重的东西——棉花种子。
遗憾的是,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棉花是如何由热带地区引种到亚热带地区,并成功实现大面积播种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黄道婆在黎族人原始的棉纺织技术基础上,发明创造了一整套先进的棉纺织(手工)机械,从而实现了棉纺织的规模生产。
由此,地处江南的松江地区拉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手工业变革的帷幕。这次变革涉及农业、手工业机械制造、力学、物理学(古称“格致”)、数学、测量学等科学与技术的诸多领域,使得当时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突飞猛进,从而奠定了后来明、清两代规模化手工业生产的基础。
二、黄道婆的“四大发明”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她在棉纺织领域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棉花脱籽机(轧花机):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和麻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然而,黎族人主要采取手工脱籽的方法剥离棉籽,效率低下。黄道婆发明的棉花脱籽机,使得棉花脱籽的效率和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这种机器在上海地区俗称“轧花机”,“轧”是沪语,音读“ga”去声。轧花机的发明与应用,是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棉纺织业在公元1297年前后进入了手工业机器化的时代。
2、手工弹棉机:这是一个绝妙的发明!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弹弓”,二是“敲椎”。“弹弓”呈弧形,操作时挂在肩膀上。弓架用藤或竹制成,弓弦用“羊肠线”制成。手工弹棉机上的弓弦平时处于放松状态,使用时才紧绷在弓架上。操作时,操作者把机器挂在肩膀上,随着肩膀的转动或脚步的移动,可以灵活操作,而且弹出的棉花纤维不易折断,质量特别好。手工弹棉机不仅可以加工新棉花,还可以翻新旧棉絮。这种多功能机械一直流传到今天,即使有改进,也只在弓弦部分,将原来的“羊肠线”改成了现在的“钢丝”。
3、纺纱机:在棉布的生产过程中,轧棉花是第一道工序,弹棉花是第二道工序,而纺纱则是第三道工序。黄道婆参考了黎族人的棉纺织原始技术,加以进一步发展和改造,成功制造出了“单锭手摇纺纱机”,简称“单锭机”。稍后,又在“单锭机”的基础上,发明制造了“三锭机”。“三锭机”的工作效率是“单锭机”的三倍。“三锭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机械制造在元代已经由简单机械朝复杂机械发展。棉布的产量与纱锭的数量密切相关。“三锭机”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纱锭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曲轴连杆”的机械结构。
4、棉织布机:织棉布是棉纺织的第四道工序,也是当时的最后一道工序。有了“棉织机”以后,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编织棉布了。棉布的价格远远低于丝绸,而产量却远远超过丝绸。因此,汉族地区的百姓也渐渐用上了质地细腻、柔软的棉布。在日常生活中,舒适、体贴入微的棉布逐步取代了麻布,占据了主要地位。
三、她给世人留下什么
明清两朝将近六百年的时间内,无论是棉纺织业,还是其他手工业、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贡献,始终很难超越前朝。在西方“洋布”大量涌入之前,大约有500余年的时间,我国境内的百姓,至少是汉族地区的百姓,始终采用黄道婆发明和改进的机械,生产棉纺织品。
好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全都离不开科学与技术。古代的科学与技术,就其科学的部分,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其技术的部分,大多数通过师傅们的言传身教,由徒子徒孙们继承和发展了下来,传至今时今日。
尽管黄道婆没有专门的著作,也没有“正史”记载,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历史影响。值得庆幸的是,元朝的陶宗仪先生在他的著作《辍耕录》中留下了一些记录,这也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有关黄道婆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自从元朝上半叶起,由于黄道婆等人的贡献以及百姓们的不懈努力,松江地区乃至整个江南,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全国的棉花种植中心和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以致形成了如明代张所望《梧浔杂佩》所载“吾松以棉布衣被天下”,成了当时中国最繁华、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她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她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她被誉为“布业的始祖”。
一、黎族同胞的馈赠
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朝代,几乎都以战乱终结,南宋也不例外。南宋末年,连年的民族战争导致杀戮不断,生灵涂炭,粮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
出生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黄道婆,与大多数江南百姓一样,为了躲避战乱,南下逃生。她一路逃到了海南岛的南部地区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三亚市附近。
崖州是黎族人的居住地,黎族人以种植棉花为生。善良的黎族人民收留了黄道婆。她辛勤耕耘,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从黎族同胞那里学会了原始的棉纺织技术。
元朝灭南宋后,大规模的战争和杀戮结束,国家再次统一,百姓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元朝元贞年间,约公元1296年左右,在海南崖州生活了几十年的黄道婆,回到了松江老家。
当时,普通汉人百姓的衣料和床上用品,除了少部分丝绸和动物毛皮外,主要还是以麻布为主。中国有个成语叫“衣锦还乡”,其中“锦”指的是织有不同颜色和图案的丝绸。然而,身为平民百姓的黄道婆还乡时,一定不是“衣锦还乡”,而是穿着自己纺织并缝制的棉布衣回到家乡。而且,她一定随身带了一种极其贵重的东西——棉花种子。
遗憾的是,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棉花是如何由热带地区引种到亚热带地区,并成功实现大面积播种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黄道婆在黎族人原始的棉纺织技术基础上,发明创造了一整套先进的棉纺织(手工)机械,从而实现了棉纺织的规模生产。
由此,地处江南的松江地区拉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手工业变革的帷幕。这次变革涉及农业、手工业机械制造、力学、物理学(古称“格致”)、数学、测量学等科学与技术的诸多领域,使得当时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突飞猛进,从而奠定了后来明、清两代规模化手工业生产的基础。
二、黄道婆的“四大发明”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她在棉纺织领域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棉花脱籽机(轧花机):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和麻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然而,黎族人主要采取手工脱籽的方法剥离棉籽,效率低下。黄道婆发明的棉花脱籽机,使得棉花脱籽的效率和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这种机器在上海地区俗称“轧花机”,“轧”是沪语,音读“ga”去声。轧花机的发明与应用,是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棉纺织业在公元1297年前后进入了手工业机器化的时代。
2、手工弹棉机:这是一个绝妙的发明!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弹弓”,二是“敲椎”。“弹弓”呈弧形,操作时挂在肩膀上。弓架用藤或竹制成,弓弦用“羊肠线”制成。手工弹棉机上的弓弦平时处于放松状态,使用时才紧绷在弓架上。操作时,操作者把机器挂在肩膀上,随着肩膀的转动或脚步的移动,可以灵活操作,而且弹出的棉花纤维不易折断,质量特别好。手工弹棉机不仅可以加工新棉花,还可以翻新旧棉絮。这种多功能机械一直流传到今天,即使有改进,也只在弓弦部分,将原来的“羊肠线”改成了现在的“钢丝”。
3、纺纱机:在棉布的生产过程中,轧棉花是第一道工序,弹棉花是第二道工序,而纺纱则是第三道工序。黄道婆参考了黎族人的棉纺织原始技术,加以进一步发展和改造,成功制造出了“单锭手摇纺纱机”,简称“单锭机”。稍后,又在“单锭机”的基础上,发明制造了“三锭机”。“三锭机”的工作效率是“单锭机”的三倍。“三锭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机械制造在元代已经由简单机械朝复杂机械发展。棉布的产量与纱锭的数量密切相关。“三锭机”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纱锭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曲轴连杆”的机械结构。
4、棉织布机:织棉布是棉纺织的第四道工序,也是当时的最后一道工序。有了“棉织机”以后,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编织棉布了。棉布的价格远远低于丝绸,而产量却远远超过丝绸。因此,汉族地区的百姓也渐渐用上了质地细腻、柔软的棉布。在日常生活中,舒适、体贴入微的棉布逐步取代了麻布,占据了主要地位。
三、她给世人留下什么
明清两朝将近六百年的时间内,无论是棉纺织业,还是其他手工业、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贡献,始终很难超越前朝。在西方“洋布”大量涌入之前,大约有500余年的时间,我国境内的百姓,至少是汉族地区的百姓,始终采用黄道婆发明和改进的机械,生产棉纺织品。
好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全都离不开科学与技术。古代的科学与技术,就其科学的部分,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其技术的部分,大多数通过师傅们的言传身教,由徒子徒孙们继承和发展了下来,传至今时今日。
尽管黄道婆没有专门的著作,也没有“正史”记载,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历史影响。值得庆幸的是,元朝的陶宗仪先生在他的著作《辍耕录》中留下了一些记录,这也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有关黄道婆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自从元朝上半叶起,由于黄道婆等人的贡献以及百姓们的不懈努力,松江地区乃至整个江南,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全国的棉花种植中心和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以致形成了如明代张所望《梧浔杂佩》所载“吾松以棉布衣被天下”,成了当时中国最繁华、最富裕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