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咬腿,大象也顶不住啊!
2024-01-31

从1279年崖山海战统一中国,到1368年元朝灭亡,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还不到90年。作为曾经拥有世界最大版图的强大帝国,元朝为啥这么快就灭亡了呢?


1.战争不停,百姓遭殃

不管元朝是从1206年蒙古汗国成立算起,还是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算起,一直到1368年灭亡,元朝真正没有战争的年份只有22年。从1280年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朝就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1280年到1284年,元朝不仅忙着打日本、安南、缅甸,还得应付国内此起彼伏的“抗元复宋”起义。这些起义最后被镇压了,但元朝的用兵规模一点也不比“元灭宋”战争小。

之后的几十年,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有起义,加上元朝内部的各种内讧战争,元朝简直就是个“战争机器”。在1206年到1280年期间,元朝的战争大多是“三光”政策,打到哪儿就破坏到哪儿,只有云南等少数地区例外。从这个角度看,元帝国确实是个强大的“战争机器”,但这种靠战争维持的帝国,其实是很脆弱的。直到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前,元朝都还算得上是个“壮年汉子”,即使之后“内部受伤”,面对起义的轮番打击,还是坚持了近二十年。


2.兄弟内讧,自毁长城

1295年,忽必烈刚去世的时候,元朝的基业还很厚实。但很可惜,元成宗去世后,元朝就开始内讧了。元成宗是忽必烈钦点的接班人,如果他能活得久一点,忽必烈的治国方略或许还能延续下去。可惜元成宗只在位13年就去世了。

成宗死后,武宗继位,并立弟弟(仁宗)为储君,约定弟弟死后传位给武宗的儿子。但仁宗最后违背了约定,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后代,这就引发了元中期一系列血腥政变。元朝频繁更换皇帝,削弱了内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势力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引发了内乱,就像一个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了。

1351年,刘福通趁机第一个竖起了推翻元朝的义旗。那时候的元朝其实还很强大,但刘福通利用了元朝内部各自为政的时机(伯颜专权)。废黜伯颜后,元惠宗不但没意识到“是元朝自己制造了混乱”,反而把刘福通的起义当作普通事件,结果让元末农民起义迅速壮大起来。


3.“群蚁咬象”,元朝难逃一劫

无论是刘福通的起义还是朱元璋的起义,义军队伍成分都很复杂。和中国古代其他起义不同的是,元末农民起义队伍已经超越了普通“农民”起义的范畴。

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把全国人口不分民族种族进行了强制性分化:蒙古人是一等人,西域居民是二等“色目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云南人是三等“汉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则是四等“南人”或“蛮人”。

这种人口划分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当蒙古人和南人发生冲突时,二等“色目人”由于远在西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三等“汉人”则会左右观望,在局势明朗之前不会轻易站队。这样一来,冲突就变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间的对峙。在人口优势上,“蒙古人”一开始就输了一大截。因为“南人”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小地主、知识分子等(不分民族),当这些阶层联合起来时,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未及的。

换句话说,元末的“农民”起义实际上是“南人起义”,其实质就是两大人口等级的正面对抗。元朝一开始就犯了个错误,把人口最多的群体定义为“四等人”,这等于为自己培养了最具潜力的抵抗对手。元末义军就像一群蚂蚁,通过分段牵制、轮番啃咬,最终把庞大的元朝这头“大象”蚕食殆尽。这个过程居然持续了近二十年,而元朝也只是被赶回了漠北。退回大漠后的元军还曾组织过两次大规模反攻大都的战争,直到“北元”最后被鞑靼所灭,已经是明朝建立三十年后的事情了。所以说,元朝这头“大象”还是很经“啃”的。


4.历史意外,“盛年而逝”

从建立到退居漠北之前,元朝的实力一直很强。它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外族人”,元朝给自己树立了太多潜在敌人。当元朝皇帝犯下许多皇帝都曾犯过的错误时,这些敌人就瞅准了机会,一哄而上,把元朝分而“啃”之。

元朝其实是个“盛年而逝”的悲壮朝代,因为它远还没到残旧老化的地步。和秦朝、隋朝不一样的是,秦隋两朝都是在晚期才爆发农民起义,进而被推翻政权。但对于元朝来说,不断的战争与持续的起义只是它的常态。确切地说,元朝在这样的常态下走向灭亡,只是个历史意外,而非历史的必然进程。元之后的大清正是吸取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教训,才有了清朝近三百年的江山。

“蚂蚁”咬腿,大象也顶不住啊!

从1279年崖山海战统一中国,到1368年元朝灭亡,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还不到90年。作为曾经拥有世界最大版图的强大帝国,元朝为啥这么快就灭亡了呢?


1.战争不停,百姓遭殃

不管元朝是从1206年蒙古汗国成立算起,还是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算起,一直到1368年灭亡,元朝真正没有战争的年份只有22年。从1280年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朝就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1280年到1284年,元朝不仅忙着打日本、安南、缅甸,还得应付国内此起彼伏的“抗元复宋”起义。这些起义最后被镇压了,但元朝的用兵规模一点也不比“元灭宋”战争小。

之后的几十年,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有起义,加上元朝内部的各种内讧战争,元朝简直就是个“战争机器”。在1206年到1280年期间,元朝的战争大多是“三光”政策,打到哪儿就破坏到哪儿,只有云南等少数地区例外。从这个角度看,元帝国确实是个强大的“战争机器”,但这种靠战争维持的帝国,其实是很脆弱的。直到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前,元朝都还算得上是个“壮年汉子”,即使之后“内部受伤”,面对起义的轮番打击,还是坚持了近二十年。


2.兄弟内讧,自毁长城

1295年,忽必烈刚去世的时候,元朝的基业还很厚实。但很可惜,元成宗去世后,元朝就开始内讧了。元成宗是忽必烈钦点的接班人,如果他能活得久一点,忽必烈的治国方略或许还能延续下去。可惜元成宗只在位13年就去世了。

成宗死后,武宗继位,并立弟弟(仁宗)为储君,约定弟弟死后传位给武宗的儿子。但仁宗最后违背了约定,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后代,这就引发了元中期一系列血腥政变。元朝频繁更换皇帝,削弱了内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势力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引发了内乱,就像一个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了。

1351年,刘福通趁机第一个竖起了推翻元朝的义旗。那时候的元朝其实还很强大,但刘福通利用了元朝内部各自为政的时机(伯颜专权)。废黜伯颜后,元惠宗不但没意识到“是元朝自己制造了混乱”,反而把刘福通的起义当作普通事件,结果让元末农民起义迅速壮大起来。


3.“群蚁咬象”,元朝难逃一劫

无论是刘福通的起义还是朱元璋的起义,义军队伍成分都很复杂。和中国古代其他起义不同的是,元末农民起义队伍已经超越了普通“农民”起义的范畴。

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把全国人口不分民族种族进行了强制性分化:蒙古人是一等人,西域居民是二等“色目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云南人是三等“汉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则是四等“南人”或“蛮人”。

这种人口划分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当蒙古人和南人发生冲突时,二等“色目人”由于远在西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三等“汉人”则会左右观望,在局势明朗之前不会轻易站队。这样一来,冲突就变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间的对峙。在人口优势上,“蒙古人”一开始就输了一大截。因为“南人”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小地主、知识分子等(不分民族),当这些阶层联合起来时,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未及的。

换句话说,元末的“农民”起义实际上是“南人起义”,其实质就是两大人口等级的正面对抗。元朝一开始就犯了个错误,把人口最多的群体定义为“四等人”,这等于为自己培养了最具潜力的抵抗对手。元末义军就像一群蚂蚁,通过分段牵制、轮番啃咬,最终把庞大的元朝这头“大象”蚕食殆尽。这个过程居然持续了近二十年,而元朝也只是被赶回了漠北。退回大漠后的元军还曾组织过两次大规模反攻大都的战争,直到“北元”最后被鞑靼所灭,已经是明朝建立三十年后的事情了。所以说,元朝这头“大象”还是很经“啃”的。


4.历史意外,“盛年而逝”

从建立到退居漠北之前,元朝的实力一直很强。它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外族人”,元朝给自己树立了太多潜在敌人。当元朝皇帝犯下许多皇帝都曾犯过的错误时,这些敌人就瞅准了机会,一哄而上,把元朝分而“啃”之。

元朝其实是个“盛年而逝”的悲壮朝代,因为它远还没到残旧老化的地步。和秦朝、隋朝不一样的是,秦隋两朝都是在晚期才爆发农民起义,进而被推翻政权。但对于元朝来说,不断的战争与持续的起义只是它的常态。确切地说,元朝在这样的常态下走向灭亡,只是个历史意外,而非历史的必然进程。元之后的大清正是吸取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教训,才有了清朝近三百年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