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论个人能力,明太祖朱元璋绝对能排进开国皇帝的前三名。他是所有皇帝中起点最低、出身最苦的,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成就了千古帝业。毛主席也非常欣赏他,曾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那么,朱元璋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出身卑微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排行老四,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他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往上数几辈都是拖欠税款的穷人,到处躲债,只能给人家当佃户。到他这一辈,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其他孩子都送人或嫁出去了,只有他大难不死。
朱元璋就像悬崖边碎石缝里的野草,抓住一切机会活命。他虽然吃的是最差的饭,但长成了一副魁梧的身材,只是长相有点丑:脑袋很长,下巴宽大,像一张驴脸。《明史》里含蓄地说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后来,他的发小汤和邀请他一起参加起义军,朱元璋靠着在寺庙里学的拳脚功夫,在军队里屡立战功,赢得了士兵们的认可。
二、志向远大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为了有个好前程,非常拼命,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郭子兴立下不少功劳。他对手下特别大方,把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要知道,朱元璋是要饭出身,按理说应该特别看重钱,但他却能把钱分出去,这种大格局在出身大户人家的人都很少见。
郭子兴看中了朱元璋的才能和气魄,把养女嫁给他,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也趁机改名叫朱元璋。他在郭子兴军中迅速积累军事能力,职位越来越高,但他发现郭子兴的军队有些像土匪,攻占城池后不是造福百姓,而是大肆杀戮、烧掠。这并不是朱元璋理想中的起义,所以他渐渐有了离开的想法。
三、韬光养晦
郭子兴去世后,他的儿子开始排挤朱元璋。朱元璋索性带着24名亲信单干,其中就有后来的名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后来,他又收获了冯国用、冯国胜两位大将,以及谋臣李善长、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毛主席曾说:“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简单来说,就是多存粮、加固防守、低调行事。这是一种阳谋,即使别人知道他在发展,也拿他没办法。他不称王,别人觉得打他没必要;他多存粮,别人想打他,他又防守得很好,不划算。靠着这个策略,朱元璋逐渐强大起来。
四、智谋双全
后来,朱元璋两边是两个厉害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陈友谅是渔家出身,性格暴躁;张士诚是贩盐出身,思维像商人,凡事都考虑成本。朱元璋分析后决定先打陈友谅,因为打陈友谅时,张士诚会自保,不会来救;但如果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来帮忙。结果证明朱元璋的选择没错,他先消灭了陈友谅,南方基本就姓朱了。之后,朱元璋轻松消灭了张士诚,坐断东南。
五、开创霸业
接下来,朱元璋开始往北打。他发现元军主力并不在北京,而是分散在河南、甘陕和北京三地。于是,他创造性地用了一个大迂回的包围战术。他先沿运河北上,攻占山东,占据高地;然后左转九十度,趟着黄河北上,攻占潼关,把甘陕元军困住,再迂回包围河南元军。这样一来,元军被分成三块,被朱元璋逐一消灭。他用了十个月就彻底击败元军,拿下北京,统一了天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到:“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朱元璋能在复杂的元末战争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把握了战争全局,充分利用了有利因素,在各个阶段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一,大多是自北向南,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皇帝。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尝试过由南向北统一,但都失败了,只有朱元璋成功了,开创了历史先河。
朱元璋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多么卑微,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坚韧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在中国历史上,论个人能力,明太祖朱元璋绝对能排进开国皇帝的前三名。他是所有皇帝中起点最低、出身最苦的,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成就了千古帝业。毛主席也非常欣赏他,曾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那么,朱元璋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出身卑微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排行老四,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他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往上数几辈都是拖欠税款的穷人,到处躲债,只能给人家当佃户。到他这一辈,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其他孩子都送人或嫁出去了,只有他大难不死。
朱元璋就像悬崖边碎石缝里的野草,抓住一切机会活命。他虽然吃的是最差的饭,但长成了一副魁梧的身材,只是长相有点丑:脑袋很长,下巴宽大,像一张驴脸。《明史》里含蓄地说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后来,他的发小汤和邀请他一起参加起义军,朱元璋靠着在寺庙里学的拳脚功夫,在军队里屡立战功,赢得了士兵们的认可。
二、志向远大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为了有个好前程,非常拼命,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郭子兴立下不少功劳。他对手下特别大方,把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要知道,朱元璋是要饭出身,按理说应该特别看重钱,但他却能把钱分出去,这种大格局在出身大户人家的人都很少见。
郭子兴看中了朱元璋的才能和气魄,把养女嫁给他,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也趁机改名叫朱元璋。他在郭子兴军中迅速积累军事能力,职位越来越高,但他发现郭子兴的军队有些像土匪,攻占城池后不是造福百姓,而是大肆杀戮、烧掠。这并不是朱元璋理想中的起义,所以他渐渐有了离开的想法。
三、韬光养晦
郭子兴去世后,他的儿子开始排挤朱元璋。朱元璋索性带着24名亲信单干,其中就有后来的名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后来,他又收获了冯国用、冯国胜两位大将,以及谋臣李善长、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毛主席曾说:“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简单来说,就是多存粮、加固防守、低调行事。这是一种阳谋,即使别人知道他在发展,也拿他没办法。他不称王,别人觉得打他没必要;他多存粮,别人想打他,他又防守得很好,不划算。靠着这个策略,朱元璋逐渐强大起来。
四、智谋双全
后来,朱元璋两边是两个厉害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陈友谅是渔家出身,性格暴躁;张士诚是贩盐出身,思维像商人,凡事都考虑成本。朱元璋分析后决定先打陈友谅,因为打陈友谅时,张士诚会自保,不会来救;但如果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来帮忙。结果证明朱元璋的选择没错,他先消灭了陈友谅,南方基本就姓朱了。之后,朱元璋轻松消灭了张士诚,坐断东南。
五、开创霸业
接下来,朱元璋开始往北打。他发现元军主力并不在北京,而是分散在河南、甘陕和北京三地。于是,他创造性地用了一个大迂回的包围战术。他先沿运河北上,攻占山东,占据高地;然后左转九十度,趟着黄河北上,攻占潼关,把甘陕元军困住,再迂回包围河南元军。这样一来,元军被分成三块,被朱元璋逐一消灭。他用了十个月就彻底击败元军,拿下北京,统一了天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到:“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朱元璋能在复杂的元末战争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把握了战争全局,充分利用了有利因素,在各个阶段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一,大多是自北向南,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皇帝。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尝试过由南向北统一,但都失败了,只有朱元璋成功了,开创了历史先河。
朱元璋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多么卑微,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坚韧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